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7)
报纸(50)
学位论文(4)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4)
地方文献 (12)
宗教集要 (4)
红色文化 (2)
地方风物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2(7)
2009(6)
2005(8)
2003(4)
2000(3)
1996(1)
1986(3)
1981(2)
1935(3)
1934(1)
按来源分组
广东省政府公报(2)
四川日报(1)
长治日报(1)
苏州杂志(1)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1)
四川心理科学(1)
心理学报(1)
家庭之友(1)
文史杂志(1)
宋代文化研究(1)
谦、陈亮通讯考述
作者:周梦江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亮    吕氏  别集  吕东莱  朱熹  陈傅良  考述  陆九渊  学术思想 
描述:”而吕谦也向陈亮面诵春秋末期郑国最有势力的贵族子皮(名虎)对子产所说的话:“虎帅(通率)以听,谁敢违子。”他们俩人来往书
王安石知变行新法 司马光法复旧规
作者:暂无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法家思想  大地主阶级  北宋王朝  土地兼并  劳动人民  小地主  儒家  高度集中 
描述:地主的利益也受到威胁。土地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正在成正比例地向前恶性发展着,加
容肇同志给姜国柱同志的信
作者:容肇祖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儒家  文集  治经  政治  孔子  思想来源  罗振玉  治学精神  努力学习 
描述:国柱同志: 接读来信和论文《论王安石》,得悉努力学习,读书写作,至慰远怀。你阅读《王文公文集》后,即写出论文,甚好。前两章关于哲学和政治方面,大致尚佳。关于王安石的思想来源,属于儒家,不是法家,本文已能自圆其说。为了深入一步,王安石《答曾子固书》,可以深深见到王安石的思想的治学精神与得力地方。治经
“鹅湖之会”新述——兼论吕谦的哲学思想
作者:杨金鑫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朱熹  鹅湖  学案  梁启超  儒家哲学  理学  吕东莱  主观唯心主义 
描述:吕(谦)陆三家之会。
永嘉学术开创者王开:宋代浙学通论之一
作者:周梦江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永嘉学派  王开  开创者  浙学  周行己  陈傅良  王安石  浙东学术  《春秋》  孙觉 
描述:响。
长留硕果惠后学──怀念容肇教授
作者:衷尔钜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容肇  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  吴廷翰  王安石  何心隐  思想史  泰州学派  方以智  学术思想 
描述:长留硕果惠后学──怀念容肇教授
浙东学派杰出的教育大师——吕
作者:任维平  来源:资料通讯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丽泽书院  浙东学派  陆九渊  朱熹  经世致用  理学家  明理躬行  教育风格  吕学 
描述:。而这个世家中的杰
谦的道德性命之学及其兼融朱陆的特点
作者:肖永明  来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性论  修养论  朱熹  陆九渊 
描述:谦重视对道德性命的探讨。他以"理"与"心"为其最高的本体范畴,力图将"天理"与"人心"融为一体,并在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他的道德性命之学体现出会通、兼融朱陆之学的特点。
《湯顯與牡丹亭》導言
作者:華瑋  来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湯顯與牡丹亭》導言
宋代改革的历史特点及后世影响(专题讨论):创新与因循:“
作者:邓小南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政治基调  经济变革  兵制改革  科举改革  王安石变法  启示 
描述: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张其凡认为,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领导机构的多元化;重视禁军的选拔、补充和教阅,严阶级,劳其力;以及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等方面。何忠礼认为,北宋的科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且还推动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其所获实效确实不容低估。李华瑞认为,士大夫们在王安石变法中所表现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变法措施中显现出的近现代社会经济理念的诸多端倪,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其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意义要远大于当时变法无论成败与否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