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343)
报纸(624)
学位论文(171)
图书(142)
会议论文(4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264)
地方文献 (48)
文化溯源 (4)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2)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3(436)
2011(499)
2010(494)
2009(444)
2006(334)
2004(222)
2002(223)
2001(223)
1993(114)
1986(170)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2)
抚州师专学报(74)
成才之路(7)
教育艺术(6)
青春岁月(4)
内蒙古电大学刊(2)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中国医疗保险(1)
科学之友(B版)(1)
经济动态(1)
后宫里的变法天平
作者:狐之影  来源:环球人物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皇后  变法  垂帘听政  王安石  宋神宗  宋仁宗  北宋历史  庆历新政  皇帝  旁观者 
描述:曹皇后在史书上留下了生动的形象。
试论欧阳修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作者:孔祥振  来源: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经济思想  政治思想  态度  中国文学史  经济措施  北宋王朝  反对 
描述:革变成了反对改革的中坚人物”(见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版,第
试论王安石的人才观
作者:王守志  来源:理论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观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朝  制置三司条例司  历史背景  农民起义  基本内容  变法主张 
描述:试论王安石的人才观王守志王安石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因在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主持较彻底的改革变法而著称于史。王安石变法,包括均输、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募役)、市易
试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作者:张捷  来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  三舍法  专科学校  培养人才  学校教育  教育家  教改  政治改革  由盛转衰 
描述:了土地,农民纷纷起义,阶级斗争激烈,同时民族矛盾也是十分尖锐
试论王安石的文学思想
作者:吴云生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学思想  文学与政治  道学家  西昆体  有补于世  韩愈  李觏  文以贯道  杨雄 
描述:理论上,他也卓有建树,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觏(江西南城人1009——1059年)等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其新学为思想
试论王安石的诗歌艺术
作者:曹大民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杜甫绝句  杜诗  宋调  律诗  韩诗  诗歌艺术  李商隐  学杜  古体诗 
描述: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于他能“变化
试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作者:胡守仁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史诗  《史记》  司马迁  汉文帝  《咏史》  除肉刑  韩愈  叔孙通  孟子 
描述:王安石的咏史诗,或驳旧说,或立新义,充分表现他的独创精神.有的把自己寄托在对古人古事的论述,寓意深远,尤具特色.
试论王安石的文艺观
作者:周长春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艺观  有补于世  语言  文学  作家  诗文创作  “文”  诗歌  欧阳修 
描述:王安石不仅以其诗文创作的突出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在创作理论方面,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在文学批评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就散见于王安石诗文中关于文艺创作问题的论述
试论王安石
作者:胡守仁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现实主义精神  艺术手法  韩愈  杜甫  陶渊明  梁启超  极端崇拜  江西师范大学 
描述:试论王安石诗胡守仁王安石以一身而兼皙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在我只论述他的文学,不涉及其余,而文学又只论述他的诗。王安石的诗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他对杜甫极端崇拜,在《杜甫画像》里
试论王安石的咏物诗
作者:李锐波  来源: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物诗  政治原因  诗歌创作  文学的本质  创作方法  承上启下  艺术手法 
描述:北宋诗坛上,王安石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后人把其王荆公体与东坡体、山谷体相提并论便是有力的例证。但是,后人在评论宋诗时又往往只及苏黄而不及于王。究其原因,除后人基于政治原因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