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9)
报纸(35)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5)
地方文献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23)
2008(5)
2007(5)
2005(3)
2001(9)
2000(7)
1999(9)
1998(4)
1997(3)
1992(1)
按来源分组
经济师(4)
其它(2)
中学语文(2)
川东学刊(社会科学版)(2)
新闻知识(1)
领导理论与实践(1)
社会工作(1)
江西律师(1)
广西社会科学(1)
新闻三昧(1)
隐喻能力应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作者:赵未红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描述:隐喻研究已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对其本质的把握已超越了修辞的层面。本文拟从其在语文教育中的认知功能、本文解读功能、创新思维培养等几方面的作用,来阐述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必要性。
隐喻能力应是语文素养前组成部分
作者:赵未红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隐喻能力  隐喻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描述:隐喻研究已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对其本质的把握已超越了修辞的层面。本文拟从其在语文教育中的认知功能、本文解读功能、创新思维培养等几方面的作用,来阐述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必要性。
李纪恒:大学生要培养“六种能力
作者:王世赋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生  能力培养  培养能力  昆明理工大学  创业能力  形势政策  树立理想  政策报告  人际交往能力  代表作 
描述:1月6日,2011年首场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在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举行,省委副书记李纪恒为在昆高校的1000多名大学生代表作了题为"树立理想、培养能力、成长成才、报效祖国"的形势政策报告。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作者:冯如远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质疑能力  解决问题  中学生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  我国古代  教师  引导学生  陆九渊  物理教学 
描述: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对质疑,就各有自己的见解,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却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纵观整个科学史,其实质就是通过质疑
语感效应是汉语言的能力训练
作者:邵长英  来源:新课程(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习者  记忆  汉语言  效应  神经元  语言信息  语言刺激  熟悉程度  节奏  映象 
描述: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敏感反应,是语言训语的熟悉程度。语感产生的原理是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神经元之上留下"声音映象"。这种内在映象遇到外界语言刺激,使"听觉与概念相连结",熟悉语言流自然而然从记忆中溢出
东方航空(600115)安内攘外 盈利能力改善
作者:曾旭  来源:证券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盈利能力  东方航空  攘外  2008年  休养生息  东航  刘绍勇 
描述:2008年东航巨亏,刘绍勇和马须伦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东航通过断臂之血,战略调整、安内攘外、休养生息,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凤凰涅盘之后的东航大有“飞燕归来”之势。
浅谈中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
作者:周荣基  来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批改  学生习作  中学生作文  教师  布局谋篇  修改  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  作文教学  唐代诗人 
描述:个写文章不是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由此可见,作文写得好与坏,关键取决于其修改的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是数学老师共识
作者:姚璐  来源: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学共识。
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本报记者 陈 郁
作者:暂无 来源:经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我国以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资金拨付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本报记者 陈 郁
作者:暂无 来源:经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编者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71%左右为气象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气象防灾减灾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我国已把防灾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