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宗会聚的宝通禅寺
-
作者:周敏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济宗 曹洞宗 禅宗 东山 大洪山 汉传佛教 方丈 武汉 武昌 密宗
-
描述:刘宋时期(公元420~479年)时,已经修建此寺院,至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鄂国公尉迟敬德在东山寺扩建寺宇,改东山寺名为弥陀寺,使其成为"邃殿正门,重轩复槛,高墙虬转,修廊翼舒,香厨旁开,僧房内辟"的安禅佳所,盛极一时.
-
朱熹、书院与私人讲学的传统
-
作者:李弘祺 邓洪波 潘建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岳麓书院 朱熹 新儒学 白鹿洞书院 讲学 陆象山 教育制度 佛教寺院 私人 禅宗
-
描述: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教育制度的开端,但是,书院却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影响深远的教育制度。
-
论王阳明的心学渊源
-
作者:郭伦 姚红静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阳明心学 心学体系 程朱理学 传统儒学 儒释道 思想基础 陆象山 禅宗 心外无物
-
描述: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集心学之大成者,他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将儒释道三者融合,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验,最终构成了庞大的
-
王安石词禅趣论
-
作者:王建根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词 禅趣 禅宗 王氏 自性 见山是山 禅理 见水是水 三宝 入世精神
-
描述:顽强地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在个人生活情趣
-
朱熹思想与佛教哲学
-
作者:张荣明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思想 《朱子语类》 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 “理一分殊” 思想资料 禅宗 《五灯会元》 陆九渊 “心”
-
描述: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年又称晦翁,南宋时代的著名学者。他是孔孟之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学问渊博,“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之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综观朱熹的整个思想体系,受到佛道哲学
-
说禅趣诗《题西林壁》
-
作者:周正举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趣诗 苏轼 哲理诗 佛理 禅诗 海月 王安石 庐山 禅宗 禅理
-
描述: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都说此诗是一首哲理诗。我却认为,此诗是一首禅偈。苏轼所处的时代是禅风大炽的时代。苏轼被人称为“五祖戒禅师之后身”。他从年青起就深受佛教的影响,通判杭州时常听海月大师惠辩宣讲佛理,“百忧冰
-
佛学与哲理、禅趣诗刍议
-
作者:何懿 来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禅趣诗 陶渊明 诗歌创作 谢灵运 王安石 禅宗 士大夫文人 日常生活 佛学 “理”
-
描述:本文选取历史上一些著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杜甫、王安石、苏轼等富有哲理、禅趣的诗作作为典型的案例加以剖析、以探求佛学东渐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交相融,不仅影响士大夫文人的心理建构.而且影响他们的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的轨迹。
-
南宋陆学
-
作者:崔大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陆学 心学体系 “心” 主观唯心主义 “理” 杨简 禅宗 发明本心 孟子学说
-
描述:南宋陆学是以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为核心,由其浙东和江西弟子共同组成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宗旨是“发明本心”。本文努力在宋代思想和整个中国思想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对其主要人物的思想面貌进行分析,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
-
北宋诗风形成的禅因佛缘
-
作者:王树海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以才学为诗” “公案” 北宋 苏轼 以文字为诗 王安石 诗风 禅宗 南宗禅 诗歌创作
-
描述:均可从如上三方面得到体现。然而,宋诗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佛禅,亦受病于佛禅,北宋禅家那种“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舌”的禅病,也使得宋诗因对语言形式的过分纠缠而自病、病人。
-
陆九渊顿悟教学法初探
-
作者:袁征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杨简 教学法 慧能 朱嘉 语录 佛教禅师 鹅湖之会 禅宗 慈湖
-
描述: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之争谁是谁非,后代学者发表了许多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直没有定论,被称为“数百年未了底大公案”.要评价鹅湖之会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就要认真研究两派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由于朱熹的教学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方法,容易被人们接受;又由于他死后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推崇,影响很大,所以对朱子教学法的研究较多,肯定也较多,而对陆九渊教学法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我们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对它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观点,有助于了结那个“数百年未了底大公案”,并发现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