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觏文化观的平民情结
-
作者:朱人求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文化 文化 礼 礼 文 文 平民情结 平民情结
-
描述:在中国文化史上 ,李觏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文”指称“文化”的思想家。他的文化观是以礼论为核心 ,以平民价值为取向 ,以康国济民为目的的儒家淑世主义文化观。李觏以其对礼文化的系统建构和平民关切在中国儒学
-
李觏的礼法观
-
作者:朱人求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礼 礼 法 法 一本于礼 一本于礼 一致于法 一致于法
-
描述:于农"、"刑罚世轻世重"等法律思想。李觏的"一本于礼"、"一致于法"和"礼法互等"观把我国礼法合流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
试析李觏的伦理思想
-
作者:赖井洋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礼 礼 伦理 伦理 利益 利益
-
描述: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伦理思想是从实际的物质关系中产生的,并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11世纪中叶的思想家李觏从实际物质利益出发阐明道德的起源,并力倡功利主义,强调礼的作用,注重生民的物质利益
-
李觏文化观的平民情绪
-
作者:朱人求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观 李觏 礼 平民情绪 儒学
-
描述:在中国文化史上,李觏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文”指称“文化”的思想家。他的文化观是以礼论为核心,以平民价值为取向,以康国济民为目的的儒家淑世主义文化观。李觏以其对礼文化的系统建构和平民关切在中国儒家思想
-
孟子心性论对宋代心性之学的影响: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例
-
作者:段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孟子心性论 宋代儒学 心性之学
-
描述: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来审视孟子心性论在宋代的地位以及影响。 孟子心性论对朱熹和陆九渊的共同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觉之心、修养学说以“心”为落脚点、性善以及性来自于天。孟子心性论对朱熹和陆九渊的不同影响
-
心性的意义:评蔡方鹿著《宋明理学心性论》
-
作者:张茂泽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论 宋明理学 蔡方鹿 中国哲学 心性之学 道德理性 体用 人的主体性 思想渊源 陆九渊
-
描述: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将宋明理学心性论分为四个阶段,即北宋(邵雍、张载、二程)、南宋(胡宏、张、陆九渊、朱熹、杨简、功利学派的批评)、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
-
心性之情——《红楼梦》本体辨析
-
作者:张重岗 来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牡丹亭》 性之情 《西厢记》 小说 《金瓶梅》 本体 曹雪芹
-
描述:精神。从这两条线索,可归结出《红楼梦》的文化生命结构——心性之情。
-
陆九渊教育哲学之心性论研究
-
作者:顾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陆九渊(象山)通过天人合一的儒家公理完成了天道与人道相接的理论论证,借助于道理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和至高无上性完成了由自然之道理向社会之道理的过渡,并赋予人道已纯然至善的特性。因此,从本体
-
张栻教育哲学的心性论
-
作者:沈清华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心性论 道德修养 培养目标 理学家 陆九渊 朱熹 天人合 心与理一 人性的内容
-
描述:张栻教育哲学的心性论沈清华张(1133─1180),字敬夫(钦夫),号南轩,今四川绵竹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他是南宋著名教育家,曾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
-
试论朱熹与陆九渊心性论的区别
-
作者:李延仓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嘉 陆九渊 心性论
-
描述:朱嘉和陆九渊作为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二者对心性的体认和把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二者心性论的相通之处共同反映了理学思潮的特征,但二者的心性论也有区别。本文从心、性以及心性关系等方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