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复先生所记《黄季刚先生论史箚记》
-
作者:童岭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史记 货殖列传 论史 史学 文学 徐复 所记 王安石 中国人民 文字训诂
-
描述:徐复先生所记《黄季刚先生论史箚记》
-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例
-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
描述: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
-
两代“丽娘”薪火相传张继青亲授单雯再现经典《牡丹亭》本报观
-
作者:暂无 来源:金陵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金陵晚报记者 肖林
张继青:
我这个版本不花哨
说到在《牡丹亭》众多版本之中“张继青版”的特色,张老师很低调地回忆道:“《牡丹亭》是南昆精粹,1982年,省昆到北京演出,我演的正是《游园》、《惊梦》、《寻梦》,后来他们觉得好,就又“捏”出了《写真》和《离魂》。这是姚传芗、范继信和负责剧本删
-
《南华真经》注疏群体的“雅”“俗”音乐美学观浅探
-
作者:李雄燕 来源:大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音乐美学观 庄子 成玄英 陈景元 美学主张 宋代 审美主张 注解 注疏 真经
-
描述: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尽管《庄子》提到了"俗"文艺审美主张,但在音乐上,却是主张崇雅抑俗的。
-
北宋人唐诗观管窥:从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看李杜在北宋的接受
-
作者:郭根群 来源:长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唐诗观 唐诗选本 李杜并尊 王安石 李杜并重 李白诗歌 序跋 优劣论 欧阳修
-
描述: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在莫衷一是中透露出时人对李杜乃至唐诗的认识及看法,并在扬弃中继承,从"李杜并重说"到"李杜优劣论",一方面,认同唐诗意正、境佳、句好的长处,赞美其清丽矫健的语言、善于用典等;另一方面,也看到唐诗的缺陷,如其浅俗、粗鄙、险怪、淫靡等需要摒弃。
-
曾巩记体散文研究
-
作者:刘芸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巩 记体散文 内容特点 艺术特色 影响
-
描述:特点,分别从人事杂记类、工程营造类、寺院记类和学记类四个方面对曾巩的记体散文进行分类和探讨。由于寺院记和学记的内容较少,故将这两个方面合并为一节内容。第三章主要从结构、语言和情感三个角度探讨曾巩记体
-
从学记文看曾巩的教育观
-
作者:郭艳丽 来源: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学记文 教育观
-
描述: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以古雅平正著称于世。他的学记文或言兴学、或言自学,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即施民以教化、学行并重、学非"天成"、广其学而坚其守。这些教育观念对宋代教育以及后世学界都产生了
-
论吴炳《情邮记》传奇
-
作者:殷亚林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炳 《情邮记》 艺术成就
-
描述:吴炳是明末剧坛的代表人物,有"粲花五种曲"传世。其中,《情邮记》一剧得到了吴梅先生的高度赞誉,但学界目前对其仍缺少基本关注。该剧在思想内容方面不出晚明主流,然亦有其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则取得了很高成就
-
白先勇携《牡丹亭》《玉簪记》重归上海
-
作者:邱俪华 来源:新闻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记者 邱俪华
晨报讯 作家白先勇与两岸三地艺术家联手打造的精品昆曲大戏《牡丹亭》和《玉簪记》,自2004年首演之后迅速风靡。在巡演8年连演200场之后,原本已打算“封箱”,由于入选“国家
-
白先勇版《玉簪记》《牡丹亭》亮相
-
作者:谢正宜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记者谢正宜
晚报讯备受戏迷关注的白先勇版昆曲《玉簪记》于前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这出爱情喜剧精巧雅致,在三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们或沉醉于唯美风情的戏文,或痴迷于委婉低回的小曲,曲韵留恋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