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72)
期刊文章(7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4)
地方文献 (11)
非遗保护 (4)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26)
2012(14)
2011(9)
2009(8)
2006(4)
1993(3)
1992(1)
1986(1)
1980(2)
1946(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山西文学(1)
龙岩党史资料与研究(1)
陕西林业科技(1)
温州都市报(1)
旅游(1)
机电兵船档案(1)
文萃(1)
语文教学通讯(1)
中国花卉园艺(1)
曲高未必和寡 韵依旧飘香:第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郑锦燕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昆剧艺术节  国际学术研讨会  江苏省文化厅  市人民政府  苏州评弹  昆曲  《西厢记》  《牡丹亭》 
描述:2009年6月18日至26日,由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在苏州举办。本届昆剧艺术节上,北方昆剧院的《西厢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长生殿》《牡丹亭》,江苏省昆
秋至香远 天寒松不凋:昆曲艺术的业余传承
作者:池玉玺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昆曲  昆曲艺术  曲家  牡丹亭  演出  俞平伯  保护工作  文献保存  理论研究  艺术形式 
描述:存,以及维持昆曲艺术不至消亡,都起过决定性的历史作用。
馨馥郁秋霞圃 忆俞振飞大师1989年初夏在嘉定
作者:张炳元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剧折子戏  录像  嘉定  艺术大师  艺术精品  文化部  表演艺术  上海昆剧团  高龄 
描述:俞振飞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京昆艺术大师。1989年,俞老已是87高龄,但仍精神矍铄,偶尔还登台表演,令人叹绝。为把俞老京昆表演艺术的经典用影像手段记录下来,以流芳百世,垂范后人,1988、1989年,文化部艺术司曾先后两次发文,要求上海做好俞振飞先生15出传统京昆折子戏的录音、录像工作。其中京剧折
苑撷萃──五十年中国昆剧优秀演出剧本选》出版
作者:松子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昆剧  五十年    剧本  《牡丹亭》  《西厢记》  《桃花扇》  《墙头马上》  《琵琶记》  昆剧研究 
描述:苑撷萃──五十年中国昆剧优秀演出剧本选》出版
小小糖果品出甜蜜师生情———记临川一中高中生物教师金苏
作者:游中堂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首都医科大学的原临川一中高三(9)班学生危彤,给“80后”生物老师金苏发的短信。金老师以对学生的爱赢得
图文:杜特与美女导游拉家常 黄鹤楼上 谈兴大发
作者:暂无 来源:楚天都市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的心情显然因眼前的美景而变得更好――跟漂亮的导游小姐拉起了家常。 昨日下午2时许,杜特在警车开道、保
航天“老老总”的2011□本报记者黄希刘淮宇通讯员刘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航天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在圆满完成交会对接“大战”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王礼恒才留意到航天大院里树上的叶子已经全部凋零了。他记得自己去年第一次离开北京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航天大院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可转眼已到冬季。 2011年,73岁的王礼恒多次辗转于发射场和北京,和发射试验团队里的众多“70后”
斋书跋黄永年跋·嘉靖本《白氏文集》
作者:韦力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白氏文集七十一卷,唐代白居易撰,明嘉靖间伍忠光刻姑苏钱应龙重修本。钤印:彭城江畬子藏书画图记。 黄永年题记 唐会昌五年(845)白居易作《白氏集后记》云:“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订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
李刘保:残腿也能走很远严华王三保黄小
作者:暂无 来源:安庆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记者(左)采访李刘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面临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多少身强体健的七尺男儿尚感到压力重重,何况那些身有残疾之人。可是在太湖县却有一位因双腿畸形致使个头不足1米的李刘保,他没有坐在家中等着社会的关心与照顾,十七年来,他凭着坚强的意志,与命运展开了一场不屈的抗争
邵桂、孙奎府:母慈儿孝建创业基金
作者:暂无 来源:半岛都市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家住市北区乐清路上一栋破旧居民楼内的邵桂,2009年因拿出儿子孙奎府先后孝顺自己的百万元零花钱,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基金而被传为佳话。据邵桂回忆,儿子11岁时丈夫就撒手去世,留下了2500余元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