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196)
报纸(858)
学位论文(194)
图书(148)
会议论文(5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275)
地方文献 (89)
宗教集要 (28)
地方风物 (13)
红色文化 (12)
非遗保护 (11)
才乡教育 (11)
文化溯源 (9)
按年份分组
2014(536)
2011(580)
2009(486)
2005(281)
2002(252)
2001(241)
1975(46)
1974(103)
1957(19)
按来源分组
人民日报(32)
农业考古(27)
中文自修(17)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9)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
文物(6)
江西文艺(3)
中国医疗保险(1)
山西教育(初中版)(1)
吉林文艺(1)
历代“李杜优劣论”画廊剪影
作者:黄荣志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优劣论  李杜并  文学史地位  李白诗歌  李杜并重  社会地位  中进士  王安石  杜甫 
描述:文学史上,李杜优劣论,最早可溯源到自居易文论。白居易生当李杜的文学史地位没有得到确立的时代。我们知道,白居易29岁中进士前社会地位较低,又曾避战乱四处漂泊,较广泛地
从云梦秦简看秦朝的会计管理
作者:李孝林  来源:江汉考古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云梦秦简  江陵  秦律  上计制度  官府  治粟内史  金布律  简牍  竹简  王安石 
描述:,两墓葬相距26至64年,在漫长的历史里,可谓同代。从地理方面看,两墓直线距离约为160—180公里,江陵是秦朝南郡郡治所在,云梦
“东坡元丰”还是“东坡元祐”?
作者:潘景行  来源:中国钱币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北宋  物资市场  中国历代  王安石  货币  文学家  手书  司马光  仕途 
描述:,作为引玉之砖,请泉界专家与同好指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仕途坎
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浅谈
作者:孙文葵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艺术风格  江西  诗歌艺术  深远影响  杜甫  用韵  王安石  宋诗  创作道路 
描述:他在形成宋诗风貌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上,历来评价不一.不仅后代争议很大,就是当代
“东坡原是西湖长”
作者:谢镇锋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惠州  思无邪  西湖  地方官员  王安石  道士  派系斗争  政治生涯  北宋 
描述:亲政,章惇等人以新派身份执政,得到皇帝的支持,对元祐时期执
试谈《游褒禅山记》的体裁
作者:徐耀中 王以华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游记散文  体裁  议论文  探洞  王安石  至和元年  说理文  登山  游踪 
描述:年12月第一版,上海第一版)
地市教育之窗
作者:暂无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式教学  地市  教学业务档案  地区教育  文教局  抚州地区  王安石  小学青年教师  教育思想研究  学校 
描述:抚州地区教育局和地区教育学会决定,从一九八三年九月起,用一年的时间,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系统学习《教育学》。去年五月,地区教育局和地区教育学会联合发了通知,要求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既认真钻研理论,弄清教育学中
小议古汉语中的“动宾介宾”结构
作者:赵国林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古汉语  答司马谏议书  介宾结构  文言文  动宾  小议  左传  王安石  姜氏 
描述:文言文中,有一种已经被现代汉语淘汰的结构——动宾介宾结构。例如(一)以授之于有司。(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遂置姜氏于城颖。(《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问的艺术
作者:林从龙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陶渊明  王安石  语言  故乡  王维  北山  子思  艺术    应知 
描述:尚康强。死狐正首丘,游子思故乡。嗟我行老矣,坟墓安可忘!唐代的王维写过三首《杂》,其第二首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三首都是通过故乡来人问故乡的事,表达了思念
古今改革比议
作者:裴传永  来源:理论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统治阶级  封建社会  异同  吏治改革  劳动人民  张居正改革  封建统治者  北魏孝文帝  社会矛盾 
描述:宣传的同志,这一意义当更明显。古今改革的同似特征,是否可以指出以下这几点:第一,就改革背景而言,无论古今,都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经济因素则是其基本的动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