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科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
作者:肖宁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制科 贤良方正 制举 察举制 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选举制度 中国古代 公平竞争 《续资治通鉴长编》
-
描述:制科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
中国古代的“官熙制”
-
作者:倪方六 来源:山东人大工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高级官员 《说文解字》 住房制度 先秦时期 任职期间 王应麟
-
描述:一种官员住房制度,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在任职期间居住的住所,但官员本人对此住所没有产权。中国古代从何时开始实行官邸制?学术界并无确切说法,最晚在先秦时期,高级官员已有官邸。在汉字中,“馆
-
纽约文楼同乡人士欢迎三藩市文楼同乡会会长吴炳寅宗长伉俪来埠
-
作者:暂无 来源:文楼乡音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纽约文楼同乡人士欢迎三藩市文楼同乡会会长吴炳寅宗长伉俪来埠
-
美国(三藩市)冈州总会馆秘书长吴炳寅宗长荣休获颁特级金质奖状
-
作者:暂无 来源:文楼乡音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美国(三藩市)冈州总会馆秘书长吴炳寅宗长荣休获颁特级金质奖状
-
民族地区不应是贫穷的代名词
-
作者:暂无 来源:阿坝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教育体育 代名 共产党员先进性 经济合作 科学的发展观 政协 科协 委员 加快发展
-
描述:民族地区不应是贫穷的代名词
-
编辑《刘大年文选》的回忆与思考
-
作者:张海鹏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近代史研究 抗日战争 学者 治学经历 大师 中国历史学 委员 明知 所长
-
描述:的许多前辈学者前来祝贺,发表了祝贺感想,我在会上作了发言,进一步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刘大年同志的学术经历。这次会议,刘大年同志本人避席他去,表现了他的美德。我们明知道他不会出席,还是照旧开会,这是因为,我们在会上所说的话,不一定要他本人听到,而是从学术界的需要出发的。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家的整体形象,启迪和教育新一代年轻学人,决定编辑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术大师的治学经验,选出了在我院工作过的在世和过世的院长、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32人,我所入选的是首任所长、学部常委范文澜,继任所长、学部委员刘大年,以及一级研究员罗尔纲。该书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师治学录》。主持者要我为刘大年同志作传。为了完成任务,我仔细研究了大年同志生平,重读了他的许多著作和论文,写出了1.6万字的传记。去年底大年同志去世后,我又在今年《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第1期发表《战士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战士》的长文,总结他的抗日战争研究成果;同时在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一个战士学者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的怀念文章。现在要为《近代史研究》写稿,一时觉得写不出新意。
-
广州起义前后的陈郁同志
-
作者:陈谦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广州起义 工人赤卫队 武装起义 张太雷 广州市 全国海员工会 敌人 国民党 委员 罢工
-
描述:一九二五年六月省港工人大罢工运动中,陈郁同志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经过斗争实践的严竣考验,他从一个普通的海员逐步锻炼成为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九二六年下半年,陈郁同志任中华全国海员工会副主席、中共海员工会委员会书记.一九二七年初,陈郁同志任中华全国海员工会主席、海总党团书记,同时参加中共广州市委和广州市工代会的部分领导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陈郁同志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在广州地区坚持地下斗争,主要从事组织领导工人群众工作.
-
回忆中国科学院编译局
-
作者:黄宗甄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 黄宗甄 委员 陶孟和 政务院 副主任 科学名词 龙门 刘大年
-
描述:处长,1950年3月关肇直调任院图书管理处处长后,由黄宗甄继任处长.
-
金应熙谈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
作者:江士贤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中国史学会 派代表 季羡林 委员 城市史学 斯图加特市 代表团 刘大年 国际史
-
描述:组成,团长刘大年,顾问季羡林、莫阳,代表团成员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第一届大会于1898年在海牙举行,此后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大致上每五年举行一次,是国际史学界的学术论坛.1980年,中国史学会曾以观察员身份派代表参加了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十五届大会.
-
孟昭文起草法案全面检测公校水质 侨报记者邹斌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孟昭文起草法案全面检测公校水质 侨报记者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