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90)
学位论文
(14)
会议论文
(3)
图书
(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2)
才乡教育
(7)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3
(9)
2012
(8)
2009
(12)
2008
(9)
2007
(9)
2006
(5)
2004
(3)
2002
(5)
1991
(7)
1983
(2)
按来源分组
中国哲学史
(2)
学海
(2)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1)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四川戏剧
(1)
人文杂志
(1)
求索
(1)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法律文化研究
(1)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
相关搜索词
周礼
儒家
儒者
穷理
周公
先秦儒学
司马光
理学家
宋明理学
周敦颐
科学家共同体
齐物
朱陆异同
大同理想
孔子思想
地方长官
王安石
颜钧
古代戏曲
境界论
哲学思想
士大夫阶层
北宋
历史人物
存异
唯物主义者
和会朱陆
影印本
圣人之道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儒家学派】搜索到相关结果
210
条
北宋新学
学派
的文字训诂学審视
作者:
李文澤
来源:
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宋神宗
文字训诂
上卷
解释
王氏父子
原则
四库提要
注释
描述:
北宋新学
学派
是指王安石以及他的门弟子、追随者所组成的一个政治、学术团体。《宋元学案》设立"荆公新学略",将他们作为北宋一大学术流派,与关洛学、蜀学、闽学等诸多派别并列。新学
学派
在政治上倡导变法革新
王安石
学派
“引《庄》解《老》”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政大中文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派
老子学
引庄解老
老子崇宁五注
道德真经传
描述:
王安石
学派
“引《庄》解《老》”探析
南宋浙东事功
学派
学术思想渊源探析
作者:
陈国灿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事功
学派
思想渊源
浙东学术
学术思想
王安石
功利思想
继承和发展
陈亮
《习学记言序目》
《宋元学案》
描述:
南宋浙东事功
学派
学术思想渊源探析陈国灿本文分析了南宋浙东事功
学派
的儒学渊源、“事功”思想渊源及其与浙东传统学术的关系,认为该
学派
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在坚持传统
儒家
学说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前人
批判陆王
学派
的豪昧主义
作者:
张锡勤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王心学
陆王
学派
王守仁
圣人
尊德性
陆九渊
无知无欲
道问学
“致良知”
信仰主义
描述:
批判陆王
学派
的豪昧主义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
作者:
尹佳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司马光
政治哲学
儒家
《资治通鉴》
王安石
描述:
,在熙宁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对旧体制进行改革的想法。但他不赞成激烈的变法,而是主张渐进式的因革损益,在肯定宋初体制的前提下进行除弊的工作。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不是两条根本路线之间的对立,而是
儒家
阵营
从《礼记》阐述的音乐形式论周代社会的政治内涵
作者:
刘健婷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记》
周礼
礼乐制度
儒家
《乐记》
描述:
是
儒家
治政的信条,音乐作为独特的手段,因其“移风易俗”的显著功效而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探讨《礼记》记载的音乐形式,综述音乐在周代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以此揭示周代音乐
曾巩的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申夏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史学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儒家
真实性
描述:
曾巩的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政想像:《周禮》行政建構探析
作者:
高大威
来源:
國文學誌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
周禮
周官
行政
官聯
描述:
知。 從
儒家
經典的角度觀之,《周禮》最值得關注者乃在於整個組織架構背後那套「所以然」的根本想法,即所謂的「王政想像」此所以本文設之為研究焦點,試以該職官表的原始設計作為基本線索,加以探析。 本文
“克己复礼为仁”的因果必然性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张自慧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儒家
周礼
克己复礼
描述:
人们通过"克己复礼"可以达到"仁"的境界。"克己复礼为仁"的命题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它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荀子与周礼之关系:以威仪执持?考察中心
作者:
陈一弘
来源:
汉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荀子
儒家
威仪
周礼
性恶
描述:
现「和」的感受甚为讲究,盖其以为外物可直接影响个体之心智、言行。而荀子的「治气养心」说,当即该说的再现。第三,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多践礼的案例可知:心理、情感的失和,於时人乃至孔门高足均层出不穷,则荀子之性恶论,倘能置诸此「失和危机」予以考量,自有一番意义。第四,威仪观对人类智慧、感知局限的认识,启发荀子天人有分之说,然亦同时宣告荀子与周礼间,将由此萌生断裂。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