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死”的别名》补遗
-
作者:吕友仁 冯好杰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红楼梦》 《左传》 陶渊明 礼记·檀弓 《文选》 王安石 《儒林外史》 《仪礼·丧服》 战国策
-
描述:《古代“死”的别名》补遗吕友仁,冯好杰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在谈及委婉语(cuphemism)时说:“‘死’的别名为最多。”我们相信这话不错。但究竟有多少,恐怕一时还难以作出准确回答。清人梁章钜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浪迹丛炎》卷九《人死别称》条列举...
-
“阿房”的审音问题
-
作者:殷作炎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阿房” 《汉语大词典》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语大字典》 多音多义字 语音演变 阿房宫 王安石 秦宫殿
-
描述:“阿房”的审音问题殷作炎"阿房宫"里的"阿"和"房"都是多音多义字,它的读音问题多年来困扰着人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此未加审定。"阿房"虽然是古代词,但是今天在知识界比较常用,所以它的审音问题应该解决。应该采取什么原则审定"阿房"的读音,目前存...
-
社仓制与青苗法比较刍议
-
作者:张全明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苗法 社仓 朱熹 永乐大典 王安石 抑兼并 《宋会要辑稿》 文集 社仓法 农民
-
描述:社仓制与青苗法比较刍议张全明社仓制与青苗法一样,同为宋代荒时暴月平抑高利贷剥削、以利防灾救荒的改革措施。然而,由于青苗法系一度推崇至极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行,因此,历来评价极高;而社合制却是一度
-
论我国古代分斋教学制度
-
作者:别必亮 来源: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分斋教学制度 国子监 我国古代 教学内容改革 国子学 明体达用 胡瑗 积分制 王安石 《春秋》
-
描述:论我国古代分斋教学制度西南师范大学别必亮分斋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学形式,由北宋教育家胡援(公元993—1059年),首先提出,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演变,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学制度之一。分斋教学制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试形式等方面均独...
-
论宋代山水诗的绘画意趣
-
作者:陶文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水诗画 山水画 宋代诗人 水墨韵味 苏轼 王安石 人生哲学 审美情趣 士大夫文人 黄庭坚
-
描述:材范围、社会内涵、篇幅格局、意境格调以及诗人的创作心态和美学追求诸方面,都与前代山水诗有了明显的区别,从而给宋诗赋予了“画趣”的艺术特征。宋代山水诗对水墨韵味和荒远清冷意境的追求,更反映了受禅宗影响的宋代画风以及“神清骨冷”的时代心理与审美情趣。
-
古人炼字佳话
-
作者:张怀功 来源:秘书之友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的意境 唐代诗人 银装素裹 韩愈 静中有动 贾岛 “过” 江水 北宋政治 王安石
-
描述:代理长安府尹韩愈的马前,被其侍从拉下驴背,带到了韩愈的面前.韩愈深为他一丝不苟的为文态度所感动,对贾岛说“我看用‘敲’字好,首先僧敲月下门静中有动,静中有声,更利于写出诗的意境.其次‘敲’字比‘推’字字音响亮,读起来更加悦耳.”这样贾岛的诗就定了下来.这便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推敲这个词的来历.
-
梅尧臣与宋诗风
-
作者:周明辰 来源: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尧臣 欧阳修 诗风 现实主义 嘉祐元年 西昆体 田家语 晚唐体 王安石 韦应物
-
描述: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这些评论,并未失实。
-
民间的吉祥字符
-
作者:孙韵珩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字符 吉祥观念 “福” 中国传统文化 王安石 装饰图案 象征 心理基础 中国民间 对外汉语
-
描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神,通过下面几个吉祥字符可略见一斑。
-
恒龄与《椿园诗残篇》
-
作者:孙玫 来源:满族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绣球花 认识价值 分水岭 艺术特色 第一次鸦片战争 庄河县 自然流畅 鸦片战争前后 辽宁省
-
描述:恒龄与《椿园诗残篇》孙玫恒龄,字格园,号淳元,舒穆禄氏,隶满洲正白旗。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生于辽宁省岫岩县。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时年五十八岁。是著名学者多隆阿之堂侄。恒龄为咸丰元年(1851)辛亥科第一八六名举人、时年三十六岁。此后即任...
-
词与乐之关系及其嬗变
-
作者:周学明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曲音乐 李清照 音乐形象 豪放词 王安石 北宋中叶 忧患意识 意象 审美意识 《东京梦华录》
-
描述:词与乐之关系及其嬗变周学明同和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刘熙载指出的“词,声学也”(《艺概·词曲江》),很恰当地说明了这种关系。词和音乐的关系,不能仅仅把词看作一种“乐田”,是能够歌唱的。古代的诗歌,有的也是能够被之管弦、咏之歌喉的,如《诗经》、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