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42)
学位论文(526)
图书(121)
会议论文(53)
报纸(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68)
地方文献 (118)
地方风物 (118)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2)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14)
2012(134)
2011(128)
2009(108)
2008(95)
2007(97)
2006(78)
2003(47)
1999(42)
1985(16)
按来源分组
其它(617)
宋代文化研究(26)
文献(14)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3)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巴蜀书社(1)
党史文汇(1)
山东文学(1)
运城学院学报(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应县方言入声舒化研究
作者:郭淑琴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应县方言  入声  舒化 
描述:主要基于中古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对应关系,同时结合其他方言点入声韵尾的保留状态,对应县方言入声舒化的过程作出了合理的推测。应县方言现在只保留一个入声,我们认为这是中古阴入的保留,是阳入合流到阴入的结果。基本次序是:清入、浊入分立——次浊入并入清入,全浊入分立——全浊入并入清入、次浊入,入声合流。以阴入形式存在的入声字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喉塞尾-?丢失,与阴声韵合流,主要是按调值与阴声韵进行了归并,基本规律是:全浊入归阳平,次浊入归去声,清入归阴阳上去四声。应县方言入声舒化是内部因素和外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音系结构内部的调整和北京官话的影响是主要的方面。文章结尾对应县方言中出现的舒声促化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舒声促化与语流中的轻读有关,这可能是应县方言轻声的特殊表现形式。入声舒化是应县方言发展的主趋势。
汤显祖剧作中政坛人物形象研究
作者:杨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政坛  人物形象  现实政治  传奇作品  作家作品  研究对象  塑造  男性形象  独特之处  创作时间  政治态度  理解  文学价值  社会政治  临川四梦  历史价值  分析作品  独立个体  东林党人 
描述:汤显祖剧作中政坛人物形象研究
晏殊《珠玉词》花鸟意象研究
作者:侯凤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殊  花意象  鸟意象  珠玉词 
描述:論」,敘述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範圍及研究步驟,作為本論文研究晏殊詞中花鳥意象之依據。
第二章 「意象」,從中國溯源、演變的過程到西方理論的開展,以歸納近代對意象的釋義。並由格式塔學說探討
黄松有获法学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东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2月6日上午,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法学研究奖项——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10月份被“双规”的前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凭借《司法解释权: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获得三等奖,奖金
贪官黄松有获法学研究
作者:暂无 来源:生活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黄松有北京消息 6日上午,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法学研究奖项——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记者在公示名单中发现,10月份被“双规”的前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凭借《司法解释权:理论逻辑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贺信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抚州市委、市政府抚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 欣闻《<临川四梦>评注》首发仪式在汤显祖故里隆重开幕,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谨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戏曲杰作《临川四梦》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
刘绍禹 四川心理学研究的先行者
作者:刘燕  来源:四川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22年6月,一位身着旧式长衫、气质儒雅、体态清瘦的川籍青年迎着初夏的轻风,站在开往美利坚轮船的甲板上,此时只有22岁的他被无数困惑缠绕着。透过烟波浩渺的海韵,他仿佛又回到小学课堂大声宣读自己作文中被老师画上红笔的段落:“当前中国最紧迫的问题是富国强兵,只有改变贫弱的状态,才能不受列强欺凌……”凭
《汤显祖研究与辑佚》序:李希凡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龚重谟同志寄来了他的《汤显祖研究与辑佚》的文稿,谆嘱我作篇序。重谟,江西黎川人,可说是汤显祖的大同乡,又在汤显祖故乡临川(今抚州市)做文化工作二十余年,而且有一年多的时间,就是住在汤氏玉茗堂遗址上盖
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第二次党代会举行
作者:何洪波  来源:中国建材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第二次党代会举行
吴宏鑫:掌控无限 研究无涯
作者:武铠王志岐  来源:中国航天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他青春年少时,正值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件事点燃了他学习航天技术,报考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激情,并如愿以偿。从此他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冲击,与著名科学家杨嘉墀关在一起。这段经历,让他从杨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让他受益终身。$$■虽然在航天工程部门工作,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