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32)
期刊文章(4558)
会议论文(80)
图书(24)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040)
地方文献 (33)
才乡教育 (17)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217)
2011(281)
2009(239)
2008(245)
2007(231)
2005(187)
2004(162)
2002(142)
1991(64)
1981(40)
按来源分组
上海教育(17)
乡镇论坛(7)
中学生物教学(2)
教师之友(2)
教育理论与实践(2)
网络传播(2)
辅导员(教学版)(1)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1)
新课程学习(中旬)(1)
青年教师(1)
一揽子货币制应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作者:黄薇  来源:财经科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汇率  制度  选择 
描述:我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质上是钉住美元制。但随着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有必要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新选择。实现人民币自由浮动是汇率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 ,从钉住制向自由浮动制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近期而言 ,人民币采用贯穿于目标汇率区中的钉住一揽子货币制是一种现实且合理的汇率制度选择。
企业工会应是履行集体合同争议的申诉主体
作者:汪溪平  来源:中国劳动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工会  集体合同  劳动争议  申诉主体  《劳动法》  劳动仲裁 
描述:企业工会应是履行集体合同争议的申诉主体
数学教学过程应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
作者:钱士奎 邢玉敏  来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过程  思维  思维品质 
描述:用实例论述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及培养其思维品质的问题
《学术月刊》载文认为大学教育应是“精神成人”
作者:暂无 来源:当代法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中国  素质教育 
描述:夏中义在《学术月刊》第7期上撰文说,大学 应该成为精神成人的重要场所。有涉大学生的精 神成人,在一个世纪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史上是
“大学应是理想化的所在”——访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先生
作者:张立勤  来源:南风窗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校长  高校竞争力  学术腐败  办学理念  SCI论文  学科特区  诺贝尔奖  学术刊物  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自由 
描述:,以谋一已之私。这位教授尖锐指出:“公款买科研成果 ”也许会继“公款买学历”之后,成为新的腐败热点,使普通学人的生路更为屈辱和狭窄!诚然,高校不能脱离政治而自存,教师们也必须懂政治。我们认为,高校的政治
资料员的定位应是“学科专家”——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
作者:陈文敏  来源:河北科技图苑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料员  学科专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描述:《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提出 ,要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作为开发专业信息资源的高校资料室工作人员的定位 ,更应是“学科专家”。对资料室工作人员如何成为学科专家进行了论述
瞿坚白牺牲地应是“太行六地委”
作者:赵秀山  来源:炎黄春秋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瞿坚白  “太行六地委”  太行中学  老师  抗战时期  思想品德 
描述:瞿坚白牺牲地应是“太行六地委”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应是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
作者:胡晓旭  来源:辽宁高职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就业竞争能力  市场观念  创新精神 
描述:面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普遍现象,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市场观念的实质就是要紧密把握市场脉搏,使受教育者真正学会和掌握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学会生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把就业竞争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律师不应是包庇罪的主体——从律师身份特权出发
作者:赵越 马兵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身份倾向性  职业责任豁免权  期待可能性 
描述: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是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维护者身份出现的,这种权利的根据从实质上是来自于国家的授权,他对犯罪人的保护应该是正当的,但实践中却出现了律师被定为“包庇罪”的不正常现象,基于此,本文作者以为,律师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包庇罪的犯罪主体。
试论审前羁押应是一种例外的程序性裁判措施
作者:傅平 高洁  来源: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前羁押  无罪推定  例外 
描述:审前羁押剥夺的是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 ,是对人权的侵犯与克减。基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 ,作为一种程序性裁判机制的审前羁押只能是一种例外的、最后才能采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