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安石人性论的发展演变及其意义
作者:张建民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性善说  性善恶混说  性不可善恶言说 
描述:说明他在熙宁元丰间的人性论认识趋于稳定,此亦为其人性论认识的成熟表现。安石人性论既开宋儒言性之风,给理学与心学以影响,且为熙宁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安石扬杜抑李论
作者:王书华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李白  杜甫  评价 
描述:李杜优劣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自唐代元稹首倡扬杜抑李以来,到宋代更是成为热门话题。作为北宋重要的文学家,王安石具有鲜明的扬杜抑李的倾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较之于李白而言,王安石
王安石诗歌中的“唐音”
作者:郑陶凌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唐音  复归 
描述:王安石诗歌创作深受唐诗影响,他前期参政时所作的咏政咏史诗和晚年退隐时所作的绝句,都体现了对唐诗的继承和摹仿。尤其是晚年的荆公绝句,在复归唐音的努力中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王荆公中晚年的心灵世界─以其为讨论中心
作者:石佩玉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心灵世界  中晚年  王荆公  王安石 
描述:靈世界”的用意即在此。本研究想討論的是荊公心靈深處的思想、情感,以分析荊公詩作的方式,並結合其生平、時代背景,將荊公心靈的精微處顯現出來。
本研究的重點不討論荊公一生之功過是非。企圖由「荊公詩」為出發點,輔以考察荊公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而從詩論人,由詩論詩。由荊公詩歌的師學對象、意象、語言等幾個方向討論,經歷政局的紛擾,豐富的社會歷練,個性與想法或許出現轉移,藉由這些討論方式得出荊公的心靈面向,企圖作一個較好的的詮釋。研究重心著重於荊公中晚年時期,先以荊公詩學典範談起,由詩作本身所展現出來的部分,分析荊公的心境,再確立荊公的原始形象。詩人所運用的創作手法,也成了此次研究時所要觀察的重點。
第一章淺論研究方法,並敘述荊公詩目前的研究概況。第二章由荊公生平談起,一共分為三個章節:青少年時期、中壯年時期、老年時期,敘述荊公在三個時期的經歷與背景。時代背景與個人情志有密切的關聯,將論述荊公各時期的表現與特點,尤其著重在中晚年時期的討論。熙寧之後,荊公升至宰相,與神宗共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推動新政、變法,元豐時期,荊公退隱於鍾山,不問世事,與山林、花草、蟲鳥為伴,在掌權與罷相中間的過程,心理上似乎產生某種變化,於是此章的重點在描述荊公三個階段的背景,有助於後面章節的討論與分析。
第三章討論荊公詩學的對象,討論杜甫、韓愈詩風帶給荊公的影響。北宋詩學上承唐代,因此,荊公詩歌在創作態度及方法上,必然接受部分唐詩的傳承:如杜甫、韓愈。在前人的點撥下,逐漸形成個人的風格。透過此種鏡面的反射,照見個人的長處與短處,進而檢討與改進。
第四章由詩歌的意象談起。談論詩歌的心靈世界,也須由文字的運用進行分析,這是荊公心靈擴展的一部分,取花之意象作為觀察重點,分別由花、梅花、杏花、桃花四方面進行討論,歸納出荊公內心世界的不同樣貌。荊公賦予不同的花不同的意義,同時也體現荊公中晚年時期的心靈,在花意象的使用上,有詩人的深刻寄托。
第五章從語言部分談起,這也是荊公心靈版圖的一部分,以歸納荊公使用語言的模式,並分析此種語言代表著何種心靈訊息。筆者將荊公使用語言的模式,歸納為兩大類,顯示其與世隔絕的苦味,及苦中作樂的趣味。希冀藉由這樣的討論,能見荊公詩較為細緻的一面,心靈訊息總是深藏於文字背後,需要經過拆解方能可得。繼在相關討論之後,希望能將荊公的心靈世界較為完整的呈顯出來,透作詩的創作,寄託一種個人深微的情感。
王安石政论文研究
作者:徐世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政论文  思想  艺术  影响  变法 
描述:论述十分简略,或是点到即止,或是人云亦云,很少有能具体分析的。而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突破点。再次,谈了王安石政论文的影响。由于历来王安石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对其文的流传不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尽管如此
商鞅与王安石治国思想的比较
作者:黄良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鞅  王安石  变法  治国  思想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描述:的思想依據。在下篇中,先從王安石的思想開始,建立變法的理想與理論依據;再而對照變法的條文與內容,使王安石治國思想更明確。在結論篇中,建立一個比較粗糙與抽象的理念架構來分類他們的思想,指出他們思想上
苏轼与王安石政治关系研究
作者:刘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政治关系  思想变化 
描述:探讨《辨奸论》之影响与意义,《辨奸论》之出现也便意味着二人之仇怨已至无法可解之地步,便如鸿沟一般隔开二人,以至于对后来苏轼兄弟与王安石之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贯穿一生。第二章主要论述“乌台案”之前苏轼
王安石学术史研究
作者:杨天保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选举社会  荆公新学  金陵王学  学术史 
描述:研究学史 略作回顾,查阙补漏,强调历史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并引出本文的总构想:以学术史研 究弥补思想史研究。 同时,作为研究的第一切口,在追溯王安石学术称谓的流变史中
试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作者:吕文奎  来源:德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改革思想  科举制度  变法思想  太学  教育管理机构 
描述:特别是他创立的大学“三舍法”,对当时和后代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代,显示了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和欧阳修的菊花之争
作者:文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欧阳修  菊花  北宋  中学  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描述: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