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景鑫  来源:课外语文(初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名句  主题词  东风  春风  青阳  打头  生机  王安石  提示  陶渊明 
描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乃一岁之首,又称阳节、韶节、淑节、艳阳、青阳等。春亦指生机。自古以来,用春做主题词的诗词名句可谓多如牛毛。请你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以春字打头的诗词名句。
赏读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除夕  范成大  孟浩然  散文  王安石  短篇小说  袁宏道  报告文学  文天祥  黄景仁 
描述:赏读
“商女”小释
作者:陈卓 陈晓兵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牧  秦淮河  李商隐  近体诗  王安石  指代  化用  亡国  五言  七言 
描述:晚唐时期,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的杜牧(803—852),在五言七言近体诗的多种题材中颇有建树。他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场无人喝彩的改革
作者:范军  来源:国学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改革派  宋神宗  北宋王朝  曾公亮  内忧外患  历史  理想主义者  宰相 
描述: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个王朝都有一个令人惊叹的开场白,但不是每个王朝站在历史拐点的时候都能完成华丽的转身。就如同宋朝那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最终也只是无奈地悄然落幕。对于一场无人喝彩的改革,期待似乎过于沉重。
怀古咏史诗鉴赏之我见
作者:周艳荣  来源:网络财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怀古咏史  北固亭  经验教训  石头城  赤壁怀古  鉴赏  王安石  刘禹锡  辛弃疾  辉煌业绩 
描述: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数不尽的江山胜迹、风流人物。尽管历史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慨叹。于是就出现了
郭绍虞《宋诗话考》辨误一则
作者:高燕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诗话考》  郭绍虞  辨误  《冷斋夜话》  黄庭坚  曾巩  王安石  江西 
描述:话》卷6曾载潘兴嗣与曾巩、王安石交往之事。曾巩《元丰类稿》卷5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是曾巩知洪州前寄给潘兴嗣的。然考曾巩知洪州所作的推恩状,与《江西通志》说法不一。曾巩《奏乞与潘兴嗣子推恩
惠崇小景及其文人画观念
作者:任军伟  来源:美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人画观  文人士大夫  苏东坡  绘画  北宋  故宫博物院  作品  墨竹  宣和  王安石 
描述:小景作为古代绘画的画科之一,因为画家人数和绘画数量都比较少的缘故,被附入《宣和画谱》十门之末的墨竹门之后。虽然是附录性质,却表明了这一画科在北宋的地位。推究小景的来历,在宋人的心目当中,与惠崇小景是分不开的。惠崇是一代诗僧,多写山水风云、竹
拍出美丽的倒影
作者:丁文义  来源:照相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画面  虚静  宁静  相机  水面  北宋  曝光  实景  韵律美 
描述: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其《北陂杏花》中写道: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据说王安石晚年退居林下,淡然自得,他特别爱看水中倒影,正反映了他在这种淡泊心境下对于澄澹虚静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作者:暂无 来源:初中生优秀作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观察事物  梅花  感觉  王安石  综合  个别特性  墙角  印象  翻译  出处 
描述:[出处]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墙角里有数枝梅花,迎着严寒独自开放。远远地就知道它不是雪花,因为有幽微
可观,一种不可预设的美丽
作者:陈英玮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预设  考场作文  《伤仲永》  王安石  初中生  习作  文章  文理 
描述:、程式化、无厘头……的文章。 究其因不是学生的生活素材少,没有什么可写,而是有很多材料,看了很多书不知道拿起来用;不是语言贫乏,没个性,而是很想有表达,却无法清楚畅达地说出心里的话;不是学生冷漠无情,没有真心实意的感受,而是众多的禁区过高的要求限制了写作的自由,成就了“一凑、二抄、三编”的气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了尝试:重视文本,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在课堂上多练笔,以创造出“可观”(即值得一看)的文章,收获不可预设的美丽。 一.把握“触发”,检索信息,发现素材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觉得与平日所谈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这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作品《文心》中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