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揣摩写作意图应是阅读训练的重点
-
作者:毛昌宁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写作意图 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 爱国思想 思想基础 “呐喊” 辛亥革命 “蓝色的世界” 中心句
-
描述:尾,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 一篇文章总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展开,具有一个总意图,体现这个总意图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所谓“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即是文章的一般规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全文结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又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道出了作者痛悼烈士、勖勉国民的写作意图。围绕“痛”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何还要“勖”国民等问题,就可切入文章中腹,把握全文内容。“我在青年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呐喊>自序》的开头话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读了下文作者对个人经历的大段叙述,我们会悟到,这许多“梦”不正是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着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么!这种爱国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正是《呐喊》创作的思想基础的(由来)么!
-
应是《红楼梦》里人——清代闺阁对《红楼梦》的阅读
-
作者:刘舒曼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清代闺阁 禁令 家训 戏曲 《红楼梦影》
-
描述:《红楼梦》在有清一代属禁书之列,但禁之愈烈,读之愈盛。自《红楼梦》诞生之日始,它就拥有了众多的闺阁知音。清代的女性不顾国家禁令和家训教诲,她们读红楼、评红楼,甚至提笔为它写下续书《红楼梦影》。形成了独特的闺阁红楼文化。
-
《同学一首别子固》阅读训练
-
作者:李弗不 来源:读与写(初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贤人 圣人 中庸 不相似 阅读训练 王安石 曾巩 淮南 相接 句子
-
描述:适然。
-
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的《牡丹亭》阅读接受
-
作者:董雁 来源:东方丛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阅读接受 闺阁女性 明清江南 女性情感 杜丽娘 女性阅读 评点者 汤显祖 江南地区
-
描述:晚明汤显祖脍炙人口的传奇剧《牡丹亭》,在当时造成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册的风潮,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清代,其间改本续本屡出不穷,评点、转引者更是不胜枚举。而《牡丹亭》在明清江南闺阁女子中造成的热烈反响,尤为惊人。娄江女子俞二娘为一曲
-
高中语文教师应是阅读文本的先行者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教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高中语文教师应是阅读文本的先行者
-
王安石的阅读批评与文学政治观
-
作者:阮忠 来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阅读批评 阅读批评 文学政治观 文学政治观
-
描述:在北宋文坛上,王安石的阅读批评体现在诸子著述上,他识同辨异,表现了纳诸子之学入儒的思想立场。同时,他的性情合一说落脚点在经术,而不是文学的“性情”。这都影响到他为文应当补世、适用的文学政治观。
-
墓志铭文体特点及有关阅读题解题指津
-
作者:梁宗扬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墓志铭 文言文阅读 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 文体特点 王安石 人物传记 生平事迹 高考语文 现代汉语
-
描述:。"志"用散文形式写,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类似于传记;"铭"用韵文形式写,多为赞颂、悼念死者之词,一般是对前面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如
-
2011年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
-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训练 古诗文 中考 注释 出题 表达作用 枫叶 特点 拟声词 王安石
-
描述:江陵愁望有寄(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3.诗歌首句以"千""万"这些数字来写枫叶,有什么表达作用?4.后两句诗以流水作比喻,表现了什么?
-
《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比较阅读
-
作者:金雅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王安石 赤壁 苏轼 游记文学 山川风物 议论文 叙议结合 描写 文章
-
描述: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视为富有理趣的游记文学的代表作。这两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描写重点不在山川风物上,而是借题发挥,因事说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叙来阐发道理。所以两文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叙议结合;但在具
-
曾巩《邪正辨》阅读训练
-
作者:王朝辉 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邪正辨》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训练
-
描述: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日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邪人亦然。必本其情者为之.迹未可以必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