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0)
报纸(33)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2)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18)
2013(11)
2008(5)
2007(6)
2006(6)
2004(4)
2003(7)
2002(2)
2001(3)
1996(2)
按来源分组
铜川日报(2)
安徽教育(2)
黑河学刊(1)
北京教育(高教版)(1)
教育杂志(1)
现代特殊教育(1)
江西教育科研(1)
陕西日报(1)
宁夏教育(1)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
能力培养应是党校教育的重点
作者:柳长生  来源:长江论坛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能力培养  能力教育  培养目标  知识结构  基本理论  生活阅历  文化科学  实践经验  知识水平  自觉性 
描述:的学习愿望和较高的自觉性。由于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知识水平高低不等,生活阅历各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这就需要以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课,文化科学和业务知识为补充,以党性锻炼为核心,以能力教育为重点.
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创新精神
作者:彭玲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情感  历史教学  培养学生  王安石变法  中西文化  创新精神  中国近代史  创新和探索  发散思维能力  狮身人面像 
描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作者:杨其新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  素质教育目标  能力结构  创新活动  扎实的知识  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  保护和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 
描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培养质量管理工程师应是高校的一项重任
作者:江德全  来源:中国质量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培养质量  管理工程师  质量管理水平  高校师资  专业工程师  重任  质量教育  质量管理人才  基层质量  质量控制 
描述: 《中国质量》发表了《我国高校质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1997年第3期),读后忧喜参半。喜的是质量管理终于纳入了高校的教学范围;忧的是存在问题不少,与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还不适应。作为一个基层质量管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供有关方面参考。
在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苏桂香  来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  政治课教学  创造力  创造教育  教学过程  创新教育  教师  预测能力  陆九渊 
描述: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思维的兴趣是从问题情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黄堃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  王安石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联想和想象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引导学生  作者生平 
描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作者:肖康舒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  民族忧患意识  竞争能力  语文教学  王安石  重要性  积极进取  教育学生 
描述: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考试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的继续
作者:戴修诚  来源:江苏教育(小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与学  升学考试  再学习  教学脱节  教学工作  教学过程  考试改革  肯定成绩  中小学  教师 
描述:决定学生升留级的目的,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再培养,再学习。由于中小学教学脱节,因而不少中学,当新生入学之后,便采取水平测验的做法,正说明了这一点。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是语文教改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克峰  来源:安徽教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语文教改  重要环节  语文感  习语  人的活动  感情体验  语文成绩  培养学生  语文学习 
描述: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爱好、气质、性格、习惯等。心理学理论揭示: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人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感情体验,对人的活动有直接促进或抑制作用。也就是说,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动机,而动机,又是人活动的“能
利用历史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作者:徐爱明  来源:湖北教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插图  培养学生能力  历史教学  教材插图  王安石变法  记忆力  大泽乡起义  预期效果  记忆能力  黄巾起义 
描述: 历史教学中,我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述记忆力、分析鉴赏力等等,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引导识图,培养观察力。首先,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