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说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
作者:马景仑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段注  同义名  《说文》  同义词  《左传》  词义差  《周礼》  浑言  古汉语  析言 
描述:《说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马景仑同义词是指某一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语言。在古汉语中,有许许多多同义词。它们的存在,大大地丰富了古汉语的词汇
同实异代及其“我”的例释
作者:张霞  来源: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  语言现象  左传  王安石  疑问代词  世说新语  《史记·秦始皇本纪》 
描述:同实异代及其“我”的例释张霞古汉语中的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其它实词的。这种实词所指代的可能是人或事物,可能是一种行为理念,也可能是一种性质状态,还可能是时间地点
“示儿”“并非”教导儿子”
作者:李昌前  来源:教师之友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生  教学参考书  解释  语文课本  标题  古代诗文  古汉语  王安石  表示异议  教导 
描述:。有必要再补充一点论据,以求认识接近或统一。"示",确有"给人看"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典》就取这种解释。《汉书》"示"多作"视"(详见《辞源》2262页)。古代诗文标题含"示"的很多。陆游除了《示
“见”与“相”的称代用法
作者:李其俊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动词  答司马谏议书  代用  古汉语  可译  第一人称  王安石  上下文  主动句  吕布 
描述:“见”实际上倒置动向之前,“卓几见杀”意即“卓几杀我”。“见恕”即“恕我”。一般认为是因为动词“见”的活用。“相”,表示称代时,也是居于动词前。“相”的称代用法,大致分为两种。第一,如果它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双方发出且接受的,就称代双方,常表示一种互相对待的关系。可译为“互相”、“彼此”等。例如: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动用法之管见
作者:欧浩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  意念  古汉语  宾语  动作  王安石 
描述:意动用法是把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念性的动词,可译为"以……为……"、"感到……"、"觉得……"、"认为……"等。它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明显的不同:意动用法的动词是存于意念之中的,而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词则表示一般性动作、行为。
何谓“相公”
作者:朱艳梅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元代  尊称  通俗小说  古汉语  朱元璋  清代后期  关汉卿  官场现形记  无名氏 
描述:“相公”一词最初见于三国时王粲的《从军诗》:“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这是用来称呼曹操的,后来逐渐用在多种场合。在古汉语中,它大致有以下几种意思。一、对宰相或丞相的尊称。如《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
释“强梁”
作者:罗红昌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强梁  老子注  古汉语  来母  说文  本义  王安石  引伸  朱谦之  道德经 
描述:”之本义。但文献中,栋梁往往是有用之才,堪当大任者,而绝非老子所谓“不得其死”者。实际上,古汉语存在一种“慢声为二,急声为一”的衍生模式,即某字附加“来母+某字韵母”构成双音节形式。兹举数例如下:笔→不律
欧阳昱诗歌四首
作者:欧阳昱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偷渡  英语  诗歌  古汉语  中文  词条  精神  辞典  欧阳  新英汉词典 
描述:都一并忘记 唉,这无边无际的英语 那铺天盖地的感觉 在全世界几十亿人中 只剩下我一个自己 偷 渡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首以“偷渡”为题 的中文诗 “一个永久的精神流放者 我无数次梦想偷渡过去” 这是该诗的头两句 这首诗从头至尾谈偷渡 至今都没有机会发表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自译自诗 中文出不来的就通过英文出去 一上手就遇到棘手的问题 我的汉英词典没有“偷
西方音乐史
作者:李天义  来源:兰州大学出版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西方国家 
描述:西方音乐史
狐狸(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拍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狐狸  王安石  皮毛 
描述:元代《花本选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记载:“内有九尾狐狸二头,日久年深,皆能变化,时常化作美妇人。”这种性别的定为,可能是因为狐狸的皮毛美丽,而且经常是穿戴在妇女身上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