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下场集唐诗”艺术价值微探
-
作者:何敏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下场集唐诗 下场集唐诗 至情 至情 唐诗 唐诗 互文性 互文性
-
描述:《牡丹亭》全本共五十五出,有下场集唐诗共计54首。早在元代杂剧和南戏中都已经有了下场诗。虽然诗歌与剧情有所关联,但诗歌的更多文学功用并没有得到体现。本文拟以这54首下场集唐诗作为研究对象,突破以往
-
从红楼梦反看牡丹亭
-
作者:张博思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牡丹亭 牡丹亭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葬花吟》 《葬花吟》 思想价值 思想价值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 悲剧命运 悲剧命运
-
描述:诗人的才华不屈于自身的悲剧命运,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伤感气质与病弱之躯结合在一起,凭借诗歌的渲染而深人人心,成为伤感主义与悲剧精神的化身并获得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她的《葬花吟》里清楚地表明着自己的心迹不愿踏足人混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
-
史张版《牡丹亭》引发戏曲创新大论战
-
作者:李峥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史张版《牡丹亭》引发戏曲创新大论战
-
厅堂版《牡丹亭》探索戏曲商业化运营模式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以来,5年间演出逾600场,接待观众4万余人次,皇家粮仓的厅堂版《牡丹亭》被认为是传统戏曲在市场化运作
-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论《牡丹亭》的至情表现
-
作者:章颖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 至情 梦中情 梦中情 人鬼情 人鬼情 人间情 人间情
-
描述: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
至情至纯至美:评芭蕾舞剧《牡丹亭》的艺术世界
-
作者:张晓红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 《牡丹亭》 《牡丹亭》 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 情感意识流 情感意识流
-
描述:《牡丹亭》是中央芭蕾舞团根据同名昆曲改编的原创芭蕾舞剧。表演上,《牡丹亭》在尊重和继承西方古典芭蕾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舞蹈语言丰富多彩。发生在中国400年前关于突破禁区
-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之文化考察
-
作者:张筱梅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 吴吴山三妇 合评 合评 《牡丹亭》 《牡丹亭》 唱和式评点 唱和式评点 理想婚姻 理想婚姻 传播意识 传播意识
-
描述:的文化人开始抛开礼法的约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夫妇之情,表现了对理想的伙伴式婚姻关系的追求。吴人将夫妻共同评阅《牡丹亭》的韵事公之于众,肯定了妻子们的才华,展现了夫妻间文艺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是
-
框架理论下看《牡丹亭》中文化意象翻译比较研究
-
作者:刘庚玉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 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 牡丹亭 牡丹亭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
描述:略,对《牡丹亭》的两个译本中文化意象进行研究,比较不同译者对的文本内容理解以及文本中文化意象的处理上所表现出的不同见解和视角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
《牡丹亭》的悲情艺术分析:从冷色调词语及意象的重复谈起
-
作者:雷晓春 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情 悲情 词语 词语 意象 意象 重复 重复
-
描述:抒情悲剧。
-
舞剧《牡丹亭》美国遇热
-
作者:孙宇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舞剧 舞剧 艺术团 艺术团 杜丽娘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演出 演出 林肯 林肯 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 美国人 美国人
-
描述:纽约哥伦布大道上,美国人看到了神奇的一幕:中国400年前的《牡丹亭》与同时代的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并排宣传杜丽娘借助"威亚"跨越时空、穿越生死,飘荡游走在人间与地狱;杜丽娘、柳梦梅穿着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