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64)
报纸(565)
学位论文(72)
会议论文(15)
图书(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58)
宗教集要 (369)
地方文献 (80)
地方风物 (13)
才乡教育 (5)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409)
2012(123)
2011(132)
2010(120)
2009(109)
2008(87)
2007(73)
2003(27)
1981(6)
1944(1)
按来源分组
中华遗产(4)
半月戏剧(4)
经济日报(2)
汽车驾驶员(1)
闽台文化交流(1)
今日南国(1)
中国校园文学(小学读本)(1)
山东人大工作(1)
同行(1)
小说月报(原创版)(1)
论王应的《诗经》学成就
作者:李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  王应  辑佚  辑佚  《诗》地理  《诗》地理  考据  考据  义理  义理  文献学  文献学 
描述:之作。这两种力量时有消长,不断融合,使得宋代的《诗》学研究呈现出流派众多的特点,如经世致用派、废序派、守序派、心性学派、名物考据派等,在众多的研究者中,也有不少贯通大儒。王应作为南宋末期的学术殿军
怀念海子不如称颂韩寒-□ 黄
作者:暂无 来源:株洲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昨日是诗人海子的45岁冥寿。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纪念海子的文章。这位只活了25岁的诗人,如果在天有灵,看到这么多人为自己 “捧场”,应当可以“含笑九泉”了。 海子生前的好友写点东西纪念他,属于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我发现,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些和海子八杆子也打不着的文人,写出一些“含泪怀念
王应的词科学与文学
作者:刘珺珺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  王应  博学宏词科  博学宏词科  词科学  词科学  文学  文学  考古  考古 
描述:本文以博学宏词科考试为切入点,研究宋末学者王应的词科学造诣和文学研究特点。通过对他专心于知识编目、文词考古,以文献学治词科学和文学的学术特点的探索,可以了解他是如何化虚文为实学,实现文、学互动的。
略论胡应的图书分类思想
作者:暂无 来源:学理论·下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  胡应  目录学  目录学  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  图书分类  图书分类 
描述:本文认为胡应的图书分类思想,既有对图书分类体系演变的探讨,又有对四部分类法的分析与改进,且对书目著录方法也颇有研究。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他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胡应《诗薮》的诗史体系
作者:杨灿  来源:才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  胡应  诗薮  诗薮  诗史  诗史  体例  体例 
描述:胡应是明代七子派复古理论的总结者和完善者,其《诗薮》建构了纵横交错的诗史构架,对诗体和诗人诗作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对后来的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产生很大的影响。
胡应学术成就述论
作者:陈卫星  来源:兰州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  胡应  学术成就  学术成就  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研究  史学研究  史学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描述:胡应是有明一代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问家之一。他毕生以藏书、读书和写作为乐,一生著述宏富,多达千余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大家。其学术研究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经过梳理,胡应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文献学
石破天惊 鞭辟入里——胡应的小说功用论
作者:陈丽媛  来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  胡应  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  地位  地位  社会功用  社会功用 
描述:替代的重要地位。
胡应对古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作者:郑琪  来源:新闻爱好者(理论版)(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胡应对古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成龙不爱美人爱工作坦然陈道女人
作者:暂无 来源:华东旅游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书简介:成龙是一个奇迹,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奇迹。“万人迷”贝克汉姆到中国时,无数人为之倾倒,但他却非常虔诚地向一个中国人索要签名,这个人就是成龙——贝克汉姆大公子最崇拜的明星…… 文章摘自《成龙传》 成龙无心拍爱情影片,但却屡屡被扯入绯闻,他与女人的关系,最引人注目,也最扑朔迷离。他的“拥趸”中有
小陂书院与吴与弼道德力行
作者:胡青 付忠莲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陂书院  吴与弼  道德力行 
描述:吴与弼是明代理学的开山,著名的小陂书院是其讲学之地。文章讨论了书院平民性、劳动教育、师友共济氛围的办学特色,并从躬行践履与事上磨练方面探讨了吴与弼道德力行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认为这个思想预示着明代心学思潮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