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122)
报纸
(698)
学位论文
(169)
图书
(142)
会议论文
(3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121)
地方文献
(20)
地方风物
(14)
文化溯源
(4)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
(438)
2011
(499)
2010
(494)
2008
(374)
2006
(324)
2005
(250)
2004
(212)
2002
(220)
1996
(217)
1992
(100)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29)
抚州师专学报
(68)
文学遗产
(31)
寻根
(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
才智
(3)
中国医疗保险
(1)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历史月刊
(1)
相关搜索词
荆公体
“荆公新学”
名相
王安石
城镇职工
荆公新学
风格
道统
道德性命
写景抒情
太行山区
含蓄深婉
参知政事
国家理财
太阳
司马光
孔孟
吏治思想
吕惠卿
创作风格
历史
中医药
历史上
荆公学派
关注社会
发展阶段
王荆公文集
神宗
《淮南杂说》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荆公魂归何方-寻访千古名相王安石】搜索到相关结果
212
条
王安石
变法后的钱荒
作者:
叶世昌
来源:
钱币博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变法
货币制度
青苗法
免役法
描述:
北宋以积贫积弱著称。积贫方面,表现为管理国家财政的三司收不抵支,从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起,就常向内库借钱。积贫的形成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以备战为理由在内库集积财富。太祖准备他日收复燕云十六州,每年要从财政收入中抽出一部分金银财富贮于封桩库,准备用作赎金或以武力夺取时供赏赐将士之
王安石
变法与诗歌之纠葛
作者:
暂无
来源:
立德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诗
王安石
诗
明妃曲
青苗法
新旧党争
Sung
poetry
Poetry
of
Wang
An
she
Min
fe
chu明妃曲
Ching
miao
Fa青苗法
Party
描述:
王安石
变法与诗歌之纠葛
王安石
变法与“钱荒”
作者:
罗明勇
来源:
金融时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钱荒
翰林学士
货币需求量
钱监
神宗
熙宁
下级官员
参知政事
战争赔款
描述:
北宋神宗时期(公元1067-1085年),朝廷大量铸钱,翰林学士孔仲平有诗写照当时的空前盛况:“三更趋役抵暮休,寒呻暑吟神鬼愁。从来鼓铸知多少,铜沙迭就城南道。”据史载,自熙宁3年(1069年)起,朝廷在全国各地设铸钱监26处,岁铸铜钱五百多万贯,铁钱80多万贯,钱监及铸钱数量均居列朝之首。但《宋史
湖口发现
王安石
摩崖石刻
作者:
暂无
来源:
信息日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2004-05-27 01:08 讯[信息日报] 许先庆、记者曹诚平报道:近日,在鄱阳湖口国家森林公园的石钟山上发现
王安石
的摩崖石刻。
王安石
手书的摩崖石刻位于石钟山北面的一个名叫“神仙洞”的古
王安石
《春秋》“断烂朝报”说辨正
作者:
杨新勋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断烂朝报
尊经
《春秋》
描述:
是个人恩怨,并不客观。
王安石
古诗二十八首浅论
作者:
张羽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描述:
王安石
古诗二十八首浅论
论
王安石
散文创作中的思维类型
作者:
李小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散文
王安石
散文
政治思维
政治思维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描述:
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论证这三种思维类型对
王安石
散文创作的渗透与影响。 本文共三章。第一章论析
王安石
散文中呈现的政治思维。中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道德与政治的整合性;二是
论
王安石
晚期思想并非崇佛
作者:
李春桃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描述:
论
王安石
晚期思想并非崇佛@李春桃$复旦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上海200433~~~~~~
论
王安石
晚年的心境、诗境与诗风
作者:
聂风云
来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描述:
论
王安石
晚年的心境、诗境与诗风
略论
王安石
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作者:
梁惠娟
来源: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成效
原因
描述:
王安石
变法与张居正改革,都是在国家面临“积贫积弱”的相近背景下进行的。尽管都是为了革弊图兴,但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改革的策略不同、改革的步骤不同、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