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604)
报纸
(1973)
学位论文
(119)
图书
(63)
会议论文
(3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13)
历史名人
(878)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
(322)
2012
(568)
2011
(439)
2008
(480)
2006
(171)
1990
(33)
1988
(24)
1985
(25)
1983
(32)
1962
(3)
按来源分组
其它
(213)
大舞台
(12)
时代文学
(7)
青春岁月
(7)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社科纵横
(3)
国外文学
(2)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1)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基础文类
人文主义
中西文化比较
情节
牡丹亭
人文思想
主题思想
孔雀东南飞
性格
五代词
人性论
士大夫
商周时期
孙奇逢
戏剧冲突
东西方戏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西戏剧
戏剧
悲剧理论
情感
抽象环境
封建礼法
写意的戏剧观
悲剧美学
个性解放
封建礼教
十六世纪
剧作家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简论《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搜索到相关结果
4792
条
评中西方文化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和《
牡丹亭
》中女主人公情感
作者:
李薇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评中西方文化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和《
牡丹亭
》中女主人公情感
杜丽娘与朱丽叶--读《
牡丹亭
》、《
罗密欧与朱丽叶
》札记
作者:
于长河
来源:
锦师院分校学报(综合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杜丽娘与朱丽叶--读《
牡丹亭
》、《
罗密欧与朱丽叶
》札记
从《
牡丹亭
》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爱情结局看中西民族文化审
作者:
王冠颖
来源:
时代文学(双月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牡丹亭
》
《
牡丹亭
》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中西民族文化
中西民族文化
审关心理差异
审关心理差异
描述:
汤显祖的《
牡丹亭
》和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是世界文学史上两部不朽的爱情精品。《
牡丹亭
》以大团圆作结,《
罗密欧与朱丽叶
》则是以罗、朱的死亡结束。两部戏剧的不同结局可以折射出中西民族文化审美心理
汤氏与莎翁 东西相辉映——兼论《
牡丹亭
》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作者:
吴林抒
来源:
文艺理论家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汤氏与莎翁 东西相辉映——兼论《
牡丹亭
》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牡丹亭
》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
作者:
薛如林
来源:
外交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
牡丹亭
》
杜丽娘
莎士比亚
汤显祖
人文主义
柳梦梅
封建礼教
资本主义萌芽
个性解放
描述:
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牡丹亭
》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薛如林《
牡丹亭
》(1598)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5)都是戏剧名著。它们的问世先后仅差三年;它们的作者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虽然生不同岁,却死于
爱的颂歌 各呈芳姿——《
牡丹亭
》与《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
作者:
曾清蓉
来源:
娄底师专学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
牡丹亭
》
悲喜剧
爱情
悲剧性
杜丽娘
颂歌
喜剧色彩
封建礼教
汤显祖
描述:
祖的《
牡丹亭
》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就是描写爱情的典范之作。这两个生活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作家的作品,就像两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璀灿地闪烁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学长河中,遥遥相对
牡丹亭
:杜丽娘
作者:
张小晶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海外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描述:
牡丹亭
:杜丽娘
“惊梦”(“
牡丹亭
”)
作者:
孙怀昂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195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饰演
描述:
“惊梦”(“
牡丹亭
”)
梦入游园品昆曲余韵悠悠:昆曲艺术
简论
作者:
高燕
来源:
黄河之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余秋雨
牡丹亭
昆剧
长生殿
表演
戏曲音乐
族文化
细腻
汤显祖
描述:
遗产名录》,究竟昆曲有什么魅力让我们被赋予某种责任对他进行保护和继承呢?
《
牡丹亭
》续作探考
作者:
赵天为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续作
续作
描述:
《
牡丹亭
》续作基本叙杜丽娘和柳梦梅姻缘后事,但是,汤显祖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到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借古喻今、寄托怀抱,同时也将一部“生生死死为情多”的《
牡丹亭
》,变成了一曲忠臣义仆、清官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