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国高等地质教育概况(1909—1949)
作者:于洸  来源: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质学  地质教育  系主任  教授  地理学  地质调查所  孙云铸  王烈  北京大学  毕业生 
描述:从19世纪末叶起,我国在“同文馆”、“矿学堂”、“路矿学堂”及有的大学的矿科,先后开设了地质学等地质类课程,但作为专门培养地质人才而设的地质学系,还是从京师大学堂1909年设地质学门开始的。我国
沈括的《梦溪笔谈》和我国古代地质科学
作者:暂无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我国古代  梦溪笔谈  沈括  自然科学  法家  著作  地质科学  王安石变法  进步思想  卓越贡献 
描述:十分广泛,在自然科学方面,它涉及到地质、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在地质科学领域内,这部著作对许多地质问题如古生物、地史、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地下水、地貌、矿物
浅谈不同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作者:顾国荣  来源:黑龙江国土资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地质构造  控制作用  高地应力  煤层厚度  张性构造  围岩性质  发育 
描述: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通过对地应力的分布、瓦斯的保存以及软分层的发育而表现出来。压性构造有利于高地应力的生成、瓦斯的保存以及软分层的发育,从而有利于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而张性构造则不利于煤
浅论审美体验的特征
作者:李永刚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对象  联想和想象  审美活动  探求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审美实践  《牡丹亭》  情感体验  审美感受 
描述:浅论审美体验的特征
从产生的管波探测裂缝并确定其特征
作者:Hardin E.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声波全波列测井  张性裂缝  波衰减  管波  渗透率  垂直地震剖面法  裂缝方位 
描述:urceoffset)VSP 探则方法求得裂缝的方位。用来评价渗透带的渗透率和预测方位的井场试验已在一些井的结晶岩中进行。常规井温、井径、电阻率和井下电视测井表明裂缝的存在及其方位,并提供了伴生液流的间接迹象。全波测井解释区分了闭合的裂缝与那些和井眼起液压连通作用的裂缝。在全部井眼深度范围内应用井内地震检波器的VSP 方法可对开口裂缝取样。应用封隔器试井方法取得的结果与管波分析所得出的渗透率预测做了有益的比较。
快乐应是现代企业特征
作者:刘洪恩 林志芳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现代企业特征  神州数码  企业文化建设  胡广  柳传志  信誉机制  大客户管理  反腐败  以义制利  社会发展进步 
描述:快乐应是现代企业特征
陆九渊心学特征探究
作者:惠吉兴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宋明理学  本心  唯心主义  宇宙万物  主观感觉  封建伦理道德  客观主义  道德规范 
描述:识或观念,而是一种先天的普遍的道德规范,是独立自存的伦理实体。他说,“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页。以下凡引出此书只注页码)“四端者,即此心也,”(第149页)“仁,人心也。”(第232页)所谓“本心”就是本体化和实体化的封建伦
《周礼》赋税的特征
作者:屈友贤  来源:科学中国人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财政支出  赋税  明细帐  《周礼正义》  官府  均平  支出权力  理论与实践  历史真实 
描述:一定项目的财政支出,仅限在一定项目的赋贡收入内开支。这样,既能保证满足周王朝财政支出的需要,又能限制财政支出权力上的随意性,使国家财政经济有序运行。赋贡专用体现在: 1、九赋。《大府》:“以式法授
陆九渊的认识论的心学特征
作者:钮福铭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思想体系  认识论  是非标准  封建社会  全盘否定  人性  心学  真理  邪正 
描述:,善恶颠倒,入迷途不知返,正者为主,“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不“蒙蔽”不“陷溺”,行得
论旅游文学的特征
作者:蒋益  来源:长沙大学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旅游文学  文学作品  王安石  柳宗元  文学观念  大学学报  荔枝  审美体验  文学形式  旅游活动 
描述:旅游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有四:一为勾划行踪;二为状物;三为考察比较分析,以求所见者真,所闻者实;四为审美,以作者的审美活动与审美体验感染和引导读者。因此,凡具纪游、状物、探究、审美四特征的文学作品均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