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渐行渐远却始终不离不弃
-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曾渐行渐远却始终不离不弃
-
刘韵远治愈小儿视神经脊髓炎1例
-
作者:邹萍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刘韵远 益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 右下肢 活血通络 气虚血瘀 审因论治 双下肢 温阳
-
描述:司×,女,12岁。八个月前出现双下肢痿软,以右下肢为重,不能行走,右眼视力下降仅存光感,在儿童医院神经科住院,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给与激素、多种钙等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一周前无明显病因,双下肢痿软加重,右下肢更甚,活动不利,麻木发胀,四肢发凉,伴有汗...
-
寻找“险远”中的“非常之观”——深入采访的一点体会
-
作者:宋金萍 来源:传媒观察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深入采访 高速公路建设 沪宁高速公路 《游褒禅山记》 宋代文学 新闻记者 高等级公路 王安石 新闻采访 宣传报道
-
描述:宋代文学大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这样精辟的阐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论述了“非常之观”与“险远”的关系。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报纸,联想到了新闻采访。一张报纸献给读者的应当是
-
由远而近,后发制人 : 王安石《上时政疏》浅析
-
作者:方少云 来源:应用写作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散文评论 上时政疏 浅析
-
描述:由远而近,后发制人 : 王安石《上时政疏》浅析
-
《刘知远诸宫调》应是北宋后期的作品
-
作者:龙建国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知远诸宫调》 北宋 作品年代 文学研究 《董西厢》 刘知远 诸宫调 职官 兵制 文化
-
描述:《刘知远诸宫调》应是北宋后期的作品
-
貌似而神离 形近而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
-
作者:刘孝严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长生殿 杜丽娘 爱情描写 杨玉环 唐明皇 圣人 封建礼教 柳梦梅 汤显祖
-
描述:描写倾向不同,“貌似而神离,形近而实远”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创作的根源。
-
刘韵远对小儿舌诊动态观察与研究
-
作者:陈颂芳 李桂菇 阎慧敏 刘景惠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舌诊 刘韵远 儿童
-
描述:尚未有过记载,它是刘师在数十年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到的宝贵经验,对诊治小儿外感性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至于红点的出现和变化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对和研究。我们暂将小儿外感出现的这种病理舌象,称为“红点舌”。现分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
刘韵远治疗小儿胃柿石症临床经验
-
作者:闫慧敏 李桂茹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儿童 胃柿石症 中医药疗法 刘韵远
-
描述:刘韵远治疗小儿胃柿石症临床经验北京儿童医院(100045)闫慧敏,李桂茹胃柿石症是由于过食未成熟柿子、未去皮柿子、或过食黑枣,在胃内经过胃酸作用而形成结石。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积聚”、“暴”的范畴
-
刘韵远教授治疗小儿痰饮咳喘的经验
-
作者:刘慧丽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儿童 痰饮证 咳喘 中医药疗法
-
描述:主要与肺牌两脏功能失调有关,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弱。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不化,上犯于肺,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调与布散,停聚于肺,而为痰饮。临床表现症状有以下几点: 1.面色苍黄或晄白:常见于天庭、鼻柱两侧,或颊部表现较明显,其面色苍黄滞而不华为脾虚失运;面色晄白为肺虚卫气不固。两色兼见者为脾肺俱虚之证。
-
刘韵远老师对小儿舌面红点的观察经验
-
作者:刘玉英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验总结 恢复期 实践证明 临床实践 内伤疾病 舌面 观察方法 性疾病 小儿 老师
-
描述:宜选择光线充足之处,不宜在暗室或灯光不足的地方进行。最好在饭前进行观察。先令舌体放松,不要用力,使其自然慢慢伸出,与唇相齐或稍突出为度。伸出时间不宜过久,以免促使颜色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