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89)
报纸(2400)
学位论文(185)
图书(104)
会议论文(69)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25)
历史名人 (3205)
文化溯源 (13)
非遗保护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651)
2012(733)
2011(532)
2010(638)
2009(570)
2008(589)
2005(209)
2004(178)
1999(127)
1978(3)
按来源分组
中国戏剧(81)
戏剧艺术(70)
社会科学战线(10)
小康(7)
文史参考(2)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1)
管理学家(1)
青苹果(高中版)(1)
团结报(1)
内容丰富完备 论述多有创获——读4卷本《中国戏曲发展史》
作者:邓绍基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发展史  《宋元戏曲史》  内容丰富  戏曲文学  宜黄腔  戏曲理论  戏曲声腔  宋金杂剧  汤显祖 
描述:内容丰富完备 论述多有创获——读4卷本《中国戏曲发展史》
从流行歌曲想到京剧和民族文化
作者:王豫仙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流行歌曲  京剧  民族特色  汤显祖  文化工作  观众  昆曲  民族戏剧  有中国特色 
描述:我是热爱京剧、昆曲的老观众、听众这一,久在高校执教,了解到文史专业的大学生竟不知元曲四大家及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孔尚任为何人,声乐研究生不知四大声腔为何物,堪忧堪虑。文化塑造人的素质。改革开放
《游园惊梦》从舞台到银幕
作者:梅兰芳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汤显祖  柳梦梅  舞台  导演  银幕  录音室  电影制片厂  梅兰芳  剧团 
描述:导演、美工把画好的闺房、花园、牡丹亭畔等几堂景的样本拿来与我们研究商榷。我说:“汤显祖在《游园惊梦》里对人物、景致的描写是费尽深心的,我们在色彩构图方面就要考虑到如何来表达这种含蓄、淡雅的诗情画意
郭老对戏曲艺术和艺术家满怀深情
作者:安葵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理论  艺术家  汉城  汤显祖  研讨会  戏曲界  作品  老师  演员 
描述:评论。郭老是戏剧人的楷模,是戏曲界的骄傲。研讨会由本刊和中国五老公益工程组委会承办。会议由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季国平和本刊副主编赓续华主持。现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昆曲小剧场的探索 观《我的浣纱记:伯龙夜品》有感
作者:孙书磊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剧场戏剧  昆曲艺术  临川四梦  汤显祖  演出形式  江苏省  舞台  范蠡  戏剧梅花奖  探索 
描述:小剧场戏。2008年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临川四梦·汤显祖》已肇其端倪,而2010年国庆期间该院创作演出的《我的浣纱记——伯龙夜品》,又为昆曲小剧场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昆剧的市民话题——“汤沈之争”新解读
作者:顾聆森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沈之争  解读  市民  昆剧  牡丹亭  16世纪  汤显祖  改编本  宜黄腔  传奇 
描述:,作出声明,表达了如下观点:[第一段]
"青衣"回归戏曲舞台--杂议陈俐和赣剧《青衣》
作者:康式昭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衣》  戏曲舞台  回归  赣剧  《临川四梦》  电视连续剧  名著改编  汤显祖 
描述:不合适那不理想,无果而终。这时,名导谢平安向她推荐了电视剧《青衣》,找来一看,对眼了,大喜!便有了“青衣”回归戏曲舞台之旅。
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昆曲在苏州的现状调查
作者:金约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昆曲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调查  调查  现状  现状  苏州  苏州  2001年  2001年 
描述:自2001年5月侣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始,昆曲受到各级有识之士的重视。而自2004—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现象”出现,昆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昆曲经典的历史思维与现代投射:论上昆版和青春版《牡丹亭》的
作者:张辰鸿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历史思维  改编  投射  中国古典艺术  文化意义  文化承载 
描述: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典范,在现代的每一次搬演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然而过重的文化承载,极易令昆曲迷失,淡化其场上的属性与功能,尽管各种演出尝试对昆曲在当代的生存传播都是有益的,然而只有从舞台性出发的经典褊寅才能实现昆曲表演的良性专承,
月落重生灯再红——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观后感
作者:周子清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剧团  表演艺术  排练  牡丹亭  剧院  青春  白先勇  全本  苏州 
描述:我虽师从汪世瑜先生,但真正看到全本《牡丹亭》,还是在杭州举办的“七艺节”上,由苏州昆剧团出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我早在去年四月,得知汪师与马佩玲老师在苏州教授昆剧表演艺术,十月国庆节长假得闲专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