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1)
报纸(34)
图书(3)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0)
地方文献 (13)
非遗保护 (5)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18)
2011(10)
2010(8)
2008(4)
2007(2)
2004(2)
1989(1)
1986(2)
1980(1)
1963(2)
按来源分组
中国戏剧(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诗探索(1)
大公报(1)
文史天地(1)
戏曲研究(1)
文学评论(1)
今日民航(1)
新建筑(1)
创作评谭(1)
沉思呐喊探索-试析北宋思想家李觏的诗歌创作
作者:王群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思想家  李觏  诗歌  文学创作 
描述:北宋思想家李觏亦为富有创作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既有哲学思想方面的思索,又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呐喊,表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在诗歌艺术方面,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多样的艺术风格、富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技巧,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宋代诗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数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作者:龚惠珍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数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惶恐的探索——改编莎剧《无事生非》为黄梅戏的断想
作者:金芝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剧  黄梅戏  中国戏曲  莎士比亚戏剧  剧本  戏曲结构  中国观  语言  汤显祖  环境的矛盾 
描述:最佳结合之点。
有益的探索 可喜的成果——《南宋陆学》评介
作者:卢广森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学  陆九渊  思想史研究  张岱年  学术价值  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史  新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院 
描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崔大华同志著的《南宋陆学》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张岱年教授为本书作了《序》,肯定该书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对宋代思想史研究做出了有益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
颇有成效的探索--读《中国语用学思想》
作者:刘培育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用学思想  符号学  思想史  言语交际  语用推理  名辩学  周礼全  中国古代  表达和理解  语境因素 
描述:颇有成效的探索--读《中国语用学思想》
从复杂性研究到科学实践哲学的探索——吴彤教授访谈录
作者:刘景钊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复杂性科学  实践哲学  复杂性研究  访谈录  自组织理论  科学技术哲学  科技哲学  当代中国  科学哲学 
描述: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后在这些领域里他持续不断地开掘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他又敏锐地把握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动向,在国内较早自觉地开展了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和探索,并力图
作文最终应是一门艺术——“文集”式作文法的探索与体会
作者:赵恒仁  来源:新课程(初中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  学生  作文法  艺术  文集  作文教学  作文写作  自主写作  自主拟题 
描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同时“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在具
辛勤探索微宏观经济理论的硕果——《当代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作者:刘维卡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宏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  吴澄  产权理论  股份制  微观经济学  中国社会主义  三大特色  产权制度改革 
描述:,在探索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微宏观经济学理论方面具有开创意义,值得向读者推荐。 纵览全书,该书有以下三大特色。
刘绍棠所探索和追求的-评“田野落霞”
作者:李影心  来源:文艺报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绍棠所探索和追求的-评“田野落霞”
来信版应是读者的挚友——河南日报“来信”版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杨富臻 庞新智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迅猛发展  社会主义  实践与探索  社会生活  读者来信  思想道德修养  可读性  报纸  调查报告  河南 
描述:近几年,我国的报纸行业迅猛发展,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局面,竞相扩大版面,增加周末版,千方百计地提高可读性、知名度。这种现象的实质,说到底是一场“抓读者”的竞争。在这场“抓读者”的竞争中,报纸的“读者来信”(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