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8)
图书(6)
报纸(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5)
地方文献 (37)
宗教集要 (3)
非遗保护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08(4)
2007(1)
2005(3)
1998(3)
1995(6)
1994(16)
1993(3)
1992(2)
1988(3)
1987(1)
按来源分组
江西方志(14)
上海戏剧(4)
戏剧文学(3)
新文化史料(1)
古汉语研究(1)
求是学刊(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桂海春秋(1)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
黑龙江史志(1)
方仲永成名记(故事新编)
作者:陈雄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外合资  故事新编  应试教育  学校  家具厂  王安石  班主任  火车  木匠  城市 
描述:暗叫好,心想这小孩真好哄,一本破书就搞定了。他爸打了多年的工,依然很
新发现的一篇汤显祖重要佚文《〈华盖山志〉序》
作者:杨秋荣  来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安县  乐安县  出版社  出版社  抚州市  抚州市  江西省  江西省  办公室  办公室  地方志  地方志  副局长  副局长  税务局  税务局 
描述:新发现的一篇汤显祖重要佚文《〈华盖山志〉序》
古暨阳县治考
作者:刘振南  来源:中国地方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暨阳县  《太平寰宇记》  《江阴县志》  《江阴市志》  江阴地区  地方志  考证  地理位置  县治 
描述: 晋代所置暨阳县治究竟位于何处?《沙洲县志》未作具体说明(张家港市前身为沙洲县)。新编《江阴市志》则直书为:“即今长寿莫城”,仅在地脚用小字注云:“旧志一说在杨舍”。近一年来,笔者围绕这个问题,查阅
《四库全书总目》方志提要述评
作者:吴平  来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志  《四库全书总目》  《山海经》  《太平寰宇记》  《禹贡》  方志编纂  地方特色  编纂方法  史部地理类  述评 
描述:《四库全书总目》方志提要述评
附文:八通碑碑文
作者:暂无 来源:内蒙古文物考古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昭君诗  绥远省  绥远城  印花税务局  归化城土默特  《蒙古游牧记》  中华民  呼和浩特  地方志  《太平寰宇记》 
描述:附文:八通碑碑文记碑乾坤毓秀无遐迩,半出簪缨半床第。才貌岂足定闺贤,总观大节知否。呼韩入觐诏六宫,愿嫁乌孙挺身起。一枝艳别椒闱,三千粉黛皆委靡。画师伏罪汉王嗔,昭君遂志单于喜。御沟红叶水,团扇秋风处处同。回忆管花众姊妹,可怜白首甘泉宫。琵琶酥酪日歌舞...
略谈中国古代法规制度查找途径
作者:白继红  来源: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典章制度  查找途径  中国古代法  青苗法  科举制度  《文献通考》  王安石  《唐律疏义》  《宋会要辑稿》  地方志 
描述:略谈中国古代法规制度查找途径白继红法规条约,在我国古代统称为“典章”。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典章制度,诸如官制、爵禄制、礼俗制、乐制、宗法制、姓氏制、兵刑制、科举制、土地制、田赋制、贡税制等等。若对古...
乡镇志应是一部独立的志书
作者:刘峰  来源:江苏地方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乡镇志  县志  地方志  经济发达地区  地方特色  发展成就  乡镇规划  方志事业  资政育人  社会化服务体系 
描述:,却存在着诸
本届志书的显著特点和关键问题
作者:胡道源  来源:中国地方志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志  显著特点  经济部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  自然主义  生产力标准  《禹贡》  《周礼》 
描述: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给修志工作指明的方...
论“史”与“志”应有区别
作者:陈光贻  来源:图书馆杂志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体例  区别  章学诚  连续性  方志学  周礼  王世贞  渊源 
描述:掌邦国四方之志”。梁启
关于“三孔”
作者:黄健保  来源:新余高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史》  峡江县  墓志铭  《四库全书》  孔武仲  里籍  地方志  西江  曾巩  新喻 
描述:北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宋史》谓“临江新喻人”(关于三孔里籍,后文有专节论述),他们同朝为官,著作甚丰,在政坛文坛都有极高声誉,黄庭坚五言绝句赞曰:“二苏上联壁,三孔立分鼎;天不坠斯文,俱来集台省。”且“三孔”与“二苏”(苏轼、苏辙)过从甚密,故时人称之为“二苏三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