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的感伤:读晏殊伤时之词
-
作者:林绿峯 来源:青年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词 词 感伤 感伤
-
描述:作者的心理,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并思考。
-
晏殊诗词比较研究
-
作者:连超凡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殊 诗 词 比较研究
-
描述:时空结构上,诗词皆有线性结构的作品,一些词还采用了环状结构;诗侧重于空间上的转换,词则倾向于时间上的对比。情景结构上,诗词皆有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之作,词中抒情的成分更多。抒情方式上,诗词都侧重于
-
细腻曲折 纯情秀雅——晏几道《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试析
-
作者:戴继华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晏几道 宋代 词
-
描述: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
珠圆玉润呈风流:晏殊《珠玉集》的现代阐释
-
作者:曹志平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 文学研究 中国 珠玉集
-
描述:珠圆玉润呈风流:晏殊《珠玉集》的现代阐释
-
江湖夜雨十年灯:王安石《千秋岁引一别馆寒砧》赏析
-
作者:郭鲁江 来源:现代语文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 中国 文学研究 千秋岁引一别馆寒砧
-
描述:江湖夜雨十年灯:王安石《千秋岁引一别馆寒砧》赏析
-
刘衡如先生《康城十咏》(二)
-
作者:养园 来源:医古文知识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衡如 词 康城咏
-
描述:3.西平乐·郭达停云 郭达山,俗传诸葛南征,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停云辄雨,土人以占气候焉。
-
长箫一支同心曲梦里清辉各自明——比较晏几道与纳兰性德“梦”
-
作者:吕菲 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纳兰性德 词 意境
-
描述:晏几道和纳兰性德是近年来词学比较研究中很受关注的两大词家。他们共同对“梦”这一关键意象进行创作,他们的意境构成和艺术风格方面的相异性反映出他们对人生与社会历史不同的思考。
-
“歌尽桃花扇底风”新释
-
作者:许兴宝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诗 词 扇歌
-
描述:征.
-
晏欧源南唐 俊深各不同
-
作者:李光翠 唐红卫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词
-
描述:作为北宋前期江西的著名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晏殊和欧阳修的词均深受南唐冯延巳词的影响,颇具士大夫的情韵,导致有江西词派的说法。不过,晏殊的词更加俊美明丽,欧阳修的词更加深致沉着。
-
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思想体系诠构
-
作者:沈明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雱 王雱 南华真经新传 南華真經新傳 宋代庄子诠释 宋代莊子詮釋
-
描述:來解莊之作的翹楚。 如此看來,毀詆《新傳》者,受中國長久以來「人格即文格」的思維影響,認為王雱人品既有瑕疵,《新傳》就算義理精闢,也不足為觀。然而,既然《新傳》義理可觀,站在現代學術的客觀立場,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單純從文本出發,試圖對《新傳》義理作分析與詮構,鄙棄主觀成見,豁顯《新傳》義理的精采處,並檢證孫應鰲、王弘和四庫館臣對《新傳》的讚譽是否如實。
前輩學者對《新傳》所作的研究,多傾向概略介紹,至於文本的全面爬梳與思維建構,則付之闕如。大陸學者對《新傳》的研究更是良莠不齊,甚至僅以《四庫》本《新傳》為底本,過度渲染發揮,不僅讓《新傳》整體面貌更顯模糊,也因為其過度詮釋、出於己意的論述,導致《新傳》義理在其筆下變得支離破碎。筆者以為,惟有將《四庫》本和《道藏》本互校,並鎖定書中關鍵詞,抽繹相關文獻,先釐清外在的文本結構與創作意圖,進而理解王雱思想背景的來源,方能根據關鍵詞建立《新傳》的思想體系。
第二章「《南華真經新傳》形式結構的內在理析」中,筆者試圖釐清王雱《新傳》的創作意圖與預設立場,從《新傳》中?沉王雱的自述之詞,分析他對莊子其人其書的論述,以檢證其撰作意圖和目的。《莊子》自郭象以來,便分為內、外、雜三篇,但《新傳》的文本形式結構卻只有標誌內篇,缺未標明「外篇」和「雜篇」,筆者因此大膽假設,《新傳》「外篇」缺漏的五篇中,首篇或有標誌「外篇」,但未標明「雜篇」,故或許王雱僅將《莊子》分為內、外二篇。因此,本章以此為出發點,將內七篇以外的篇章皆歸入外篇,再分別析論內、外二篇的形式結構。
第三章「《南華真經新傳》內在詮釋思維的承繼與開創」,分別從莊學史脈絡、王安石思想和《新傳》本身的詮解向度三方面,對王雱思想的承繼與開創,予以爬梳廓清。王雱明確批判郭象的逍遙義,因為郭象以為萬物只要適於自性,便皆可逍遙,和王雱以「道」為依歸的論點不合,基於逍遙遊乃是莊學的最高境界,為了建立自己的體系,王雱不得不解構影響甚久甚深的郭象之說。成玄英對於《莊子》書中的「心」,有「成心」和「靈臺之心」兩種說法,若據成氏之說,則莊子是將心區分為二,其一要極力避免防止,另一則為通達大道的入徑。王雱則不然,他以為「心」即人之主體,所以「成心」是挺立主體,並無貶義,藉此凸顯「心」的作用。自郭象以性分之說解《莊》,唐代成玄英以心性之學疏《莊子注》,在宋代以前,以心性之學解《莊》已是一種趨向。王雱深受王安石性命道德之學的影響,於是將道德性命之學導入《新傳》,豐富了莊學義理詮釋的面貌。王雱吸納父親王安石的學說,表現在裁削王安石文章,作為《莊子》文句的解釋;以王安石「道一」的宇宙論,作為《新傳》「道論」的骨幹;援用父親的性命之學,作為《新傳》道德性命之學的基本論述。詮解向度是江師淑君提出的概念,淑君師從分析宋代老學,發現宋代學者在詮釋《老子》時,會援引儒家經典、佛教經典或概念,藉以達到比附或會通的效果,本章則逕自稱為「詮釋取向」,即詮釋文本時取用的詮解向度。王雱在詮釋《莊子》時,除了以莊解莊之外,還援引儒家經典來詮解,主要有《易傳》、《論語》和《孟子》;援引佛教典籍和概念中,以「真空妙有」一詞被引用次數最多,並以此比附「道」;《新傳》亦援引《老子》,《老子》關於「道體」的描述最常被引用。詮釋取向因為是援引文本以外的典籍,思維體系可能有共法之處,但彼此之間多不相應,因此常會造成義理的滑失,《新傳》在引儒解莊和援佛入莊二方面,都有義理滑失的問題。
第四章「《南華真經新傳》的思想體系」,以「道」、「聖人」、「性命」和「治世」四組重要概念為主,將相關的文獻予以歸納、分析、綜合,試圖建構《新傳》的思想體系架構。「道」是《新傳》的形上依歸,具有整全為一、真空妙有的特性,是人與萬物形體、性命的根源,因此就其根源性來說,人和萬物是「同根」的,也就是根源性一致。既然「道」是形上根源,性命亦從「道」所生,則性命的本質自然和「道」相同,人要保持其性命,也要向「道」學習和復歸。教化人民,讓人民瞭解「道」的真實面貌和內在意涵的,便是「聖人」的職志。聖人擁有至人和真人的境界,不過聖人可以教化天下百姓、進行外王事業,這是至人和真人所不能的。聖人是啟發天下百姓性命,使其復歸「道」的關鍵人物,也是唯一擁有治世權力的人。性命是「道」賦予萬物的,但人因為被外物所引誘,迷失本心,結果導致性命被遮蔽,淪為被物所役、沉迷異學的人,無法復歸於本初性命;聖人則救治天下之民的失性,使復歸於靜。救治失性的方法,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工夫修養,惟有循序漸進,先窮知天道之理,恪盡本性之靜與才用,方能達至天命,與道為一。治世之方,必須教化有序,王雱據王安石之說,認為必須依序使人民明白天、道德、仁義、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賞罰九種事物的內涵,如此才能施與賞罰;其次,聖人所有的作為都是有為,但最終必須化去有為之跡,達到無為,才能算是臻至至妙,治世之業也才真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