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陆学特质及其历史命运
作者:顾春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教育目的  “理”  天人同一  心即理  道德知识  道德品质  教育活动  教育本体论  教育方法论 
描述:陆学特质及其历史命运顾春全祖望在《象山学案》中说:“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列其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也最广。”陆九渊于南宋之林立学派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陆氏
先秦仁学与宋代理学——兼论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孙以楷 陆建华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气质之性  儒学发展  陆九渊  孟子  人性论  仁学  由天而人  本体论  性与天道 
描述: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公十八年,郑于产语),且社会震荡、人无以立,中国哲人无暇顾及遥远之“天道”,急于为自己、为他人找寻安
从心理学角度析理学中的理欲辩
作者:汪凤炎  来源:心理科学杂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理学角度  理与欲  陆九渊  理学家  “理”与“欲”  理欲  朱子语类  程朱理学  天理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描述:理学中的理欲问题,包含了理的内涵、欲和人欲的内涵、理与欲和人欲的关系及对待理与欲和人欲的态度等四个子问题,若想弄清理欲辩的真相,就需对这四个子问题进行探讨。“理”的内涵综观理学家们对“理”的论述
质疑,亟待提高的能力
作者:梁海军  来源: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质疑  质疑能力  教学方法  创造能力  创造性能力  心理状态  陆九渊  创造性教学  创造性教育  开放式 
描述:遇到问题当场质疑的学生中 ,小学生占 13.8% ,初中生占 5.7% ,高中生仅占 2 .9%。而在课外 ,能够主动质疑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这种“无疑
心性的意义:评蔡方鹿著《宋明理学心性论》
作者:张茂泽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性论  宋明理学  蔡方鹿  中国哲学  心性之学  道德理性  体用  人的主体性  思想渊源  陆九渊 
描述: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将宋明理学心性论分为四个阶段,即北宋(邵雍、张载、二程)、南宋(胡宏、张、陆九渊、朱熹、杨简、功利学派的批评)、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
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作者:陈澍  来源:中国道教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承祯  宋明理学  王玄览  唐代道教  反省内求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  陆九渊  心外无物  认识论 
描述:从司马承祯、王玄览看唐代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陈澍理学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代表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哲学,也是后期封建制度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学术界目前认为宋明理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和佛教的融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唐代道教对宋...
提倡学术交流
作者:梁多俊 张有京  来源:云南学术探索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术交流  学术论文  科学研究工作  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会议  学术讨论会  科学技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际学术交流  陆九渊 
描述:7年,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要提倡学术交流。”①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他说:“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O邓
陈白沙道论的实质及其特点
作者:韩星  来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白沙  “理”  道论  “心”  中国古代哲学家  陆九渊  庄子  孟子  哲学思想  本体论意义 
描述:本文通过探寻陈白沙道论的渊源、内涵及其特点,认为陈白沙试图把儒家内部倾向于道、理与心、性的两种思潮融合起来,同时又从老庄、禅宗那里得到启示,形成了自己的道论思想。因而成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儒。
象山学说的形成流传及影响
作者:陈炎成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象山  学说  陆九渊  陆学  心学  本心  派别  开创者  流传  倡导 
描述: 象山学说是由南宋陆九韶开启、陆九龄倡导、陆九渊集其大成,以“发明本心”为其理论宗旨和特征的思想派别,在这个“心学”的创立和传播中,陆九渊的功劳最大,因九渊号“象山”,故称象山学说;又因开创者为九渊
王阳明的心学与美学合论
作者:安民  来源: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美学思想  心学  中国传统美学  陈白沙  心理学  心理美学  陆九渊  《传习录》  人格美 
描述:;接受孟子及禅学的影响;大兴于宋、明;以宋·陆象山、明·王阳明为其代表。王阳明‘心学’的特色是以心为宇宙的本体,以心为一身之主宰:“众理众德皆摄归于心;做人、立身、处事的工夫,当求诸心。”所以他说:“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曰:‘人心惟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详见《尚书》)此心学之源也。”[《传习录》(上)]早于王阳明之前的明代陈白沙(1428—1500)说:“为学当求诸心,必得所谓‘虚明静一’为之主。徐(从容地)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庶能有所契合,不为影响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学’法门也。”(《白沙集》)陈白沙所说的:“为学当求诸心义,得应明静一为之主”,这是宋明心学的做圣之功,而达到人格美的高度修养。“当求诸心,虚明静一”这八字,是陈白沙与王阳明的心学要领,这里明显地有着禅学之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