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欧词之比较研究
-
作者:李芳蓓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六一词 珠玉词 欧阳修 晏殊 晏欧词
-
描述:、統計等方法,在各章中依次從兩人的創作背景、內容主題、形式分析、藝術技巧、風格評價等方面加以比較,希望能夠具體而全面的呈現出晏歐詞的異同與風格特色,並給予兩人在詞壇上應有的地位。
-
临川四梦戏曲接受史研究
-
作者:高嘉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临川四梦 接受美学 汤显祖 戏曲接受
-
描述:與分析者則未有。是以本論文以「《臨川四夢》戲曲接受史研究」為研究題目,藉由文獻蒐集、分析,與接受美學之研究方法,將歷代《臨川四夢》之接受現象爬梳出一脈絡。第一章先論《臨川四夢》的生成背景,探究湯顯祖個人經歷、文藝觀、作品源頭,及其思想在《臨川四夢》的實踐。第二章探討《臨川四夢》在晚明的接受情形,分別從戲曲刊印、評論、演出三方面分析,說明晚明曲論者皆從崑腔立場對湯顯祖提出批判,儘管湯顯祖本人有所堅持,但仍然抵擋不住眾人以崑腔為基準去修正其作品以配合演出的潮流現象。第三章探討《臨川四夢》在清代的接受情形,探究此期曲譜採取改調而非改字之方式;評論者從道德觀點及重情重色觀點詮釋湯顯祖作品之現象;及面對乾隆時期花雅爭勝背景下,《臨川四夢》之應對方式及其產生之演出變革。第四章探討《臨川四夢》在民國的接受情形,探究《臨川四夢》之譯本及各種創新的研究角度角度。同時為符合現當代民情與觀眾口味而作的演出改動,多半以舞台美術為主,亦融合現代劇場元素,但在改編理念上則多要求合於原著,全本戲的演出形式也在當代受到青睞。結論總結《臨川四夢》的接受脈絡,並從接受美學理論角度得出戲曲文本接受的特殊性,並配合理論觀察《臨川四夢》當中的《牡丹亭》何以最受歡迎,其因即在於:一、《牡丹亭》本身所具備的文本召喚結構;二、外在演出環境的造就;第三、效果加乘作用。
-
从汤显祖管窥晚明思潮:以《牡丹亭》为起点
-
作者:唐卫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创作经历 晚明政治 戏剧创作 《牡丹亭》 戏曲理论
-
描述:主”的达观和李贽有神交,与当时文坛盟主王世贞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和公安三袁之间也有书信往来。这些都是他进行创作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来源。从他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活动来看,他辞官归家后创作了“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不仅在戏曲界、在民间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的论述逻辑是:从其代表作《牡丹亭》出发,推衍到其戏曲理论,再推及其作文观念,最后把其放回晚明社会中进行考量。相应的章节分配为: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缘起和研究方法,以及在写作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和说明; 第二章汤显祖与《牡丹亭》。从考察汤显祖对话本改编的角度入手,进入《牡丹亭》的文本分析,文本分析的重心在于探讨汤显祖所寄托的“意”; 第三章汤显祖戏曲趣味辨析。从汤显祖的戏曲文本探讨进入到他的戏曲理论文本探讨,把其放在晚明戏曲创作和欣赏趣味当中来辨析; 第四章“文”、“道”之辨。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趣味实与他对“文”与“道”的关系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本章在汤显祖对“文”的定位及其与“道”的关系中来观照其创作,进一步辨析汤显祖在创作中所寄托的“意”。本文以文本为起点的分析结论到此方才真正呈现:汤显祖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因文立道”的道路。因此第四章既是前三章的一个自然结论,也是贯通前三章的核心。而这只是本文要达到的核心目的之一:重新认识汤显祖的创作和思想。在结语当中本文力图通过汤显祖指向的是晚明思潮的问题。
-
《周礼》官吏考核若干制度研究
-
作者:李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官吏考核 太宰八法
-
描述:官吏考核若干制度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官吏的含义进行界定。第二部分阐述《周礼》官吏管理的总纲太宰八法的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着重论述其与官吏考核的关系,从而对《周礼》中的官吏考核制度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第三部分从考核时间、考核主司、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后的奖惩措施等方面对考核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考核时间大体有旬考、月考、年考、三年考四种。考核主司主要为太宰,六官系统长官,以及六官系统内部各分属长官。考核内容因各系统官吏职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考核方式有文书考核,察访考核与巡狩朝觐考核三种。考核后的奖惩措施主要是对官吏的爵位进行升降,对其俸禄进行增减,以及对其处以刑罚。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四部分对《周礼》官吏考核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周礼》所述官吏考核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周礼》所述各级行政组织。其二,在考核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联事通职现象,即不同官吏互相合作,共同行使考核职能。其三,《周礼》考核制度体现出王权的专制性,考核后的升降赏罚往往由周王决策。 通过本文探讨,可以看出《周礼》对于官吏考核的记载非常具体、详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虽然一部分出于作者的想象,不过某些方面应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如考核范围关涉王畿内外,考核中联事通职的特点,皆是中国早期国家历史的反映。希望本文探讨能够为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
春秋时期的玉文化——以《左传》、《国语》为中心的考察
-
作者:张戌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周礼》 玉文化 人格化
-
描述:强了实用性。二是人们对玉器的认识越来越重视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佩玉逐渐成为玉器使用的主流。 本文以《左传》、《国语》中所见的玉为考察对象,来透视春秋时期的玉文化发展情况。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两大问题。一是综述时贤对春秋时期玉文化的研究情况。学者们多数认为春秋时期是玉文化的高峰时期,但从前人成果可以看出,从文献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春秋时期玉文化研究还较为薄弱,点明本文试图从《左传》、《国语》这两部研究春秋史的主要文献来探析该时期玉文化的学术价值。二是从《周礼》来说明两周时期玉文化的概况,目的在于阐明春秋时期玉文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周礼》中可见玉的种类繁多,并对玉的使用做了理论上的规定,充分展示了春秋玉文化发生发展中的周代礼乐文明之礼制规定蕴含。 第二章介绍了《左传》、《国语》这两部文献中所见玉的种类。前人所描述的玉的种类在这两部文献中多数已出现,主要有璧、圭、璋、璜、环、玦等达15种之多。 第三章是对《左传》、《国语》中出现的各种类玉的功用进行考察。其功用涉及面较广,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原有的玉文化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春秋时期玉的人格化确立,成为玉文化发展史中的独特阶段,同时以物质玉与思想的互动为视角来探析春秋时期精神世界的时代特点。
-
《周礼》所见地方行政组织考察
-
作者:董巧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乡遂制度 地方行政组织 地域组织 行政组织职能
-
描述:中期以后,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并行的阶段。随着井田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历史的发展要求地缘组织的行政职能逐渐加强,最终形成了凌驾于宗族组织之上的权力机构,但宗族组织仍然在地方行政事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地方行政组织体系逐渐确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同时经过各诸侯国的改革,宗族组织最终退出了行政管理职能的历史舞台,以地缘组织为主的地方行政组织体系逐步确立起来。 《周礼》在“体国经野”的指导思想之下,以乡遂分治,确立了一个十分系统的地方行政组织体系。将《周礼》与其他先秦文献和古文字、简帛等资料相比照发现,其所言并非向壁虚造,而确是有其真实的历史依据。《周礼》作者以周王室档案为底本,参照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方行政体制的实际情况,揉和了西周、春秋、战国各个阶段的地方管理体制,其中某些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甚至可以追溯得更远。《周礼》乡遂之中的各级地方行政组织基本都可以找到其原型。本文拟以《周礼》中所记载的地方行政组织为研究对象,考察各级地方行政组织在两周时期的发展脉络。并力图从《周礼》出发而又不囿于《周礼》,将视野放之于周代的大环境之中对地方行政组织进行系统地考察。 全文主要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回顾和综述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本课题的写作缘由、研究空间、研究目标及研究思路等相关问题加以阐明。 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的第一章到第三章,对于《周礼》中所记载的乡、遂各级地方行政组织以及都鄙之中的丘和邑分别进行考察、研究,梳理各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初期形态及其发展和演变,力图确立一个周代地方行政组织体系的发展脉络。 第三部分:包括本文的第四章到第六章,对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进行考察。 最后,结语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一总结,进一步阐述本文的研究结论。
-
《周礼正义》所见孙诒让名物训诂研究
-
作者:钱慧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孙诒让 《周礼正义》 名物 名物训诂
-
描述:献与文献之间循环操作的模式,将名物研究推进到现代名物学研究的阶段。孙诒让《周礼正义》正是产生于这学术研究新旧交替之际,在中国名物训诂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达到了传统名物训诂的高峰并对现代的名物学有一定的启发。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这样一部重要的名物训诂著作还没有做系统的研究,这不利于我们在总结前人学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展开现代名物学的研究。 本文以《周礼正义》为例,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新时代名物研究的背景下,对孙诒让名物训诂的方法和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对孙氏名物训诂的意义和不足予以分析和纠正。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有助于弥补当今学术界对于名物训诂和孙诒让学术研究的不足。 第二,有助于总结清人训诂特别是名物训诂的价值和不足。 第三,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本文把现代考古学的成果应用到训诂学领域,试图在这种新的视野下审视孙氏的名物研究。这既是对孙诒让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是新条件下名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探索。从选题到方法都具有一定开创意义和挑战性。。 第二,本文通过孙诒让与郑玄、程瑶田历时共时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孙氏在名物训诂方法上的继承和创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统礼学名物训诂的总体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这种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第三,本文在总结孙氏名物训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在词汇学、辞书学、考古学等各个学科的应用价值,扩展了往昔训诂学的研究领域。 下面按章节顺序分别概述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一部分即绪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梳理从两汉时期到清代“三礼”名物研究的历史脉络,总结名物研究在各个时代的特征。二,探讨孙诒让的生平和学术渊源,说明《周礼正义》的成书情况。三,介绍与本文有关的研究现状、选题原因和意义、研究方法等。 第二部分即第一章,主要界定“名物”的含义,并对《周礼正义》中的物类系统做了统计说明。包括两方面:一,从文献材料出发,结合前人的注解,从所指和词性的角度对“名物”进行了界定:名物是属于某一物类的具体特定之物,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区别性特征;从语言的角度而言,它是音义关系在约定俗成中形成、为全民所普遍接受认可的名词或短语。二,通过这一“名物”的界定标准,我们对《周礼正义》的物类系统进行了划分,划定《周礼正义》一书中包括14类名物。这些名物的物类系统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层级性、系统性、普遍性。本文对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刘兴均所划定《周礼》的物类系统,但又有所不同。 第三部分即第二章,归纳和总结孙氏对名物名实关系研究的成就。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对名物名称的研究。孙氏研究了名物的异名别称,不仅仅指出了异名的类别,还着重说明了异名别称为通名所没有的那部分内容,包括提供来源、揭示含义、介绍某些使用的条件和方法等,这些为现代专科性辞书的编纂提供了参考。孙氏分别从名物的形制、方位、色彩、功用等方面揭示了名称的来源,还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称名的演变等。二,对名物所体现的文化含义的阐释。主要是阐释了名物所体现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风俗文化等,把名物放在广泛的文化层面来辩物释名。三,对于名实关系的总体观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欲得名先明物;一名多义,义义转换;欲求物名时代性,必求物实时代性;二重证据法完成了名与实的契合。孙诒让在名物训诂中严格遵守这四个原则,对名物的“名”与“实”作总体的观照,从而把名物训诂与一般词语训诂区分开来。他既将名物词视为“物”,在文化层面上辩物、识物、揭物,又将名物词视为“词”,以各种方法探究与词义有关的问题。在方法操作上达到了解物与释名的统一。 第四部分即第三章,孙诒让名物训诂对传统训诂方法的运用。主要包括五部分:一,以形索义方法的运用。孙诒让通过考察名物词的字形来解释名物。他指出并分析了名物词的诸种字形关系,对于名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因声求义方法的运用。本节主要探讨了因声求义方法在明假借和系同族、探名原等方面的运用。三,类比方法的运用。孙氏运用类比方法来诠释名物的形制、性质、功用、得名之由及其同族现象。运用类比手法,可以将复杂的语言现象用简明扼要的说解阐释清楚,收到言简意赅、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四,“散文”、“对文”的运用。本节主要对孙氏在名物训诂实践中所运用的“散文”、“对文”情况进行了统计,总结其所涉及名物词的词义关系类型,并指出孙氏运用“散文”、“对文”与“通言”、“析言”的异同,进而彰显了“散文”、“对文”对名物训诂的意义。五,历史文献考证方法的运用。孙氏在训诂实践中广泛地征引文献资料来训解名物,从功能方面来说,他主要用文献材料来说明功用、描述形制、推说名原、沟通异称、辨析同义、归属类别、辨别字形、述说流变等,这样就对名物做了全方位立体性的诠释。孙氏征引文献亦遵循着对等性和贯通性的原则,使得这些文献材料多而不乱、杂而有序。 第五部分即第四章,对孙诒让名物训诂的方法进行了共时历时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一,孙诒让与郑玄的历时比较研究。孙氏对于文字的辨析、声训的运用、名物沿革的考察、文献的征引等,都继承了郑玄名物研究的方法。他在继承这些方法的同时,又对其在训释内容、应用范围、使用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好的扩展和总结。孙诒让与郑玄亦有不同之处:郑注重主要特征,孙疏重总体把握;郑注就此释此,孙疏推此及彼;郑注单一训解,孙疏系统勾联。二,孙诒让与程瑶田的共时比较研究。程瑶田最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古实物的征引、方俗语的运用、语源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这些突破了传统训诂的模式,确定了新的训诂范式,所以,程氏名物训诂创获颇多。孙氏相对于程瑶田,除了在征引文献上占优势之外,以上这些方法他都很少使用,所以,总体上显得保守,其名物训诂创获不多。三,传统礼学的系统性演变及其分析。通过以上孙诒让和郑玄、程瑶田历时共时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汉代到清代,名物训诂发生了系统性演变,我们对这种演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总结从比较中所体现的传统名物训诂的总体特征;说明名物训诂的未来走向。 第六部分即第五章,揭示了孙氏名物训诂的价值。包括三部分:一,词义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词义系统的研究。孙氏对词义的本义引申义系统、本义比喻义系统、类义系统等都有研究。其次,对词义发展规律的阐释。孙氏详细地阐释了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扩大、缩小、转移、易位等诸种变化规律。最后,对义位的概括和总结。孙氏对词义义位的概括和总结对总结训义所提供的义位和分析义位变体,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二,辞书学价值。孙氏精辟的个案分析,对于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有重要的价值,可以用来纠正辞书释义之误,鉴别书证用例及确定更早的词义出处。三,考古学价值。孙氏的名物训诂为文物的定名、年代和性质的确定提供了文献参考,也为考古学提供了方法支持和理论指导。 第七部分即第六章,揭示了孙氏名物训诂的不足。包括三方面:一,方法运用保守。在本节中,我们运用出土实物来验证孙氏对于“钲”、“象尊、鸡尊”、“觚、觯”、“绛衣”等名物的训解,发现孙氏沿用古人说法为非,指出了由于其方法上的保守而造成的结论上的偏误。二,对音义关系认识不准确。孙氏在训诂实践中引用《释名》217次之多,对于《释名》中滥用声训的现象缺乏辨析。再者,对于同一名物的训解,如果和王念孙比较,亦可见其因为音韵学基础的薄弱,对于音义关系认识得不准确,而在训释上略显粗疏。三,理论体系匮乏。他对训诂术语缺乏统一的审视,使用了许多异名同实的术语,对于某些术语涵义的理解也不够准确。再者,对传统训诂方法缺乏理论的总结,如果将其与段玉裁、章太炎进行比较,亦可见其在理论总结上的薄弱与匮乏。这方面的不足也是中国传统学术常见的局限之一。 结语:对全文的研究思路、研究重点、研究难点进行了总结,并说明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
论王应麟的《诗经》学成就
-
作者:李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王应麟 辑佚 辑佚 《诗》地理 《诗》地理 考据 考据 义理 义理 文献学 文献学
-
描述:面,创新、怀疑的学术风气和理学的影响使得《诗》学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呈现出变革的特点,甚至出现了许多标新立异的观点;另一方面,传统的《诗》学研究方法和观点也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在传统研究方向上也不乏优秀之作。这两种力量时有消长,不断融合,使得宋代的《诗》学研究呈现出流派众多的特点,如经世致用派、废序派、守序派、心性学派、名物考据派等,在众多的研究者中,也有不少贯通大儒。王应麟作为南宋末期的学术殿军人物,就是一位《诗经》学研究的通儒,他博极群书,于经史子集、名物制度,贯穿旁骛,学术研究兼采汉宋,于汉唐取其核,于宋取其纯,在《诗经》研究方面,有多种著作:《诗考》、《诗地理考》、《玉海•诗类》、《困学纪诗》等,这些著作或有开创性意义,或有综合性意义,在《诗经》研究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学研究方法和成就不仅体现了了宋代文献学研究的特点,而且对后世的《诗》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
-
《周礼》中农业管理制度探讨
-
作者:吴佳琳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礼》 农业 管理制度
-
描述: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配方法、赋税、荒政、农业技术等方面,但是仍有不足之处,本文努力突出《周礼》中农业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等特点。 第二章,探讨了《周礼》中对土地的分配制度。《周礼》中的土地分配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记录在《大司徒》、《小司徒》、《遂人》和《载师》中。前三者是对农田的分配,而《载师》所记载的任土之法则是根据使用土地的目的或使用者来进行划分的。对存在几种农用土地分配方式,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第三章,论述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国家对农业人口进行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定时对生产工具进行检查,确保拥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政府鼓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组织劳动者互相帮助,使农业生产顺利完成。国家官员通过“土地之图”对田间疆界进行管理,制定合理的力役标准,对“新甿”予以优惠。在赋税上国家以“均平”的基本原则来制定农业赋税,并且还对不努力从事生产的惰民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 第四章,论述《周礼》中的农业技术及其传播形式国家在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了本文的重点。
-
谢逸及其《溪堂集》述论
-
作者:王灵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谢逸 江西诗派 溪堂集
-
描述:合把握的论著尚未出现。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谢逸的生平、交游、思想、诗、词、文及后世接受等方面进行系统把握,力求对谢逸其人及其文学作品有全面了解。 第一章对谢逸的生平、交游及思想进行论述。谢逸字无逸是大家公认的,但伍晓蔓在《江西宗派研究》一书中称“夷季”为谢逸的另一字。通过《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及《王直方诗话》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夷季确为谢逸另一字。谢逸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临川老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外出经历,但他却与江西诗派的成员有着广泛的交往。谢逸与诗派中的王直方、汪革、谢薖和吕本中等人交往密切。绍圣四年去京师参加省试,谢逸与王直方结识并成为终生好友。同乡好友汪革与谢逸从小交好,二人情同手足。谢薖是谢逸从弟,兄弟感情颇深。吕本中是《江西诗社宗派图》的创建者,崇宁二年,谢逸通过汪革致书吕希哲,开始了与吕本中的交往。在与江西诗派有密切联系的诗人之中,惠洪与谢逸关系最好。以谢逸为中心有两次大的诗歌唱和活动,即“贯时轩唱和”和“满城风雨近重阳”的补作,这两次唱和活动是江西诗派成员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体现。受时代风潮、交游圈子及个人经历的影响,谢逸的思想并不是专主儒家而是儒释道三者的结合,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主要探讨谢逸的诗文创作。谢逸的诗大致分为三种题材:道义互勉的赠答唱和诗、表明心志的咏物诗和以古人励己的咏怀古迹诗。谢诗风格清新隽秀而又时露豪放峭拔。清新隽秀之风主要体现在他与朋友的交游赋诗之作以及一些写景诗中,这些诗描绘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图画,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和自适。谢诗虽以清新隽秀见长,但是其中不乏“碧海鲸鱼”式的豪雄峭拔之语,代表作是《送董元达》和《次季智伯韵》。作为江西诗派的一员,谢逸的诗歌在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的学黄痕迹。谢逸诗中有为黄庭坚所赞赏的生新瘦硬之作,但更多的却是求新求变而形成的清新隽秀之诗。这也是承继了黄庭坚诗歌理论及创作经验的精髓,即在继承中求新。与艺术风格相比,谢逸在写作手法上受黄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散文笔法和用典是最突出的两个特征。谢逸散文现存47篇,最能体现其写作特色的是记文。谢逸的记文观点鲜明,论证缜密,有很强的感染力。作为理学传人,谢逸的散文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 第三章着重讨论谢逸词的创作。谢逸现存六十余首词中,有一半左右是闺情词,还有表达隐居之志的隐逸词和写景咏物、表达生活情趣的词。谢逸词虽为婉约一派,但也有一首别调,即《西江月•送朱泮英》。这首词格调高昂、气势豪迈,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意气风发、有伟大抱负的少年英雄形象。《溪堂词》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清丽疏俊的词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高雅写闺情、以淡语出浓情和秀丽淡雅之景。谢逸笔下的景色自然清新,没有多少富贵气,往往选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将其与自身的独特情感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秀丽淡雅的图画。谢逸的词创作可以看作是宋初江西词派的余音。他将以晏欧为主体的士大夫雅词向下转移,变为下层文人之雅,这也是花间词风在社会阶层上的一种由上向下的变化,对延续、扩大花间词风的影响,传承花间传统功不可没。从晚唐五代花间派的创作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种“诗庄词媚”的创作倾向,这种倾向在谢逸身上也有鲜明的体现。谢逸诗词在题材内容、意象使用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创作手法上则呈现出相似性。在诗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谢逸阳刚的一面,在词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他阴柔的一面,二者结合,才是诗人的完美展示。谢逸诗词中意象都是高度雅化,毫无粗俗淫鄙之色,但词中的意象往往是虚化的,是将浓厚的人物情事意象虚化到自然景物意象之中,因此意象往往具有双重含义。而诗中的意象往往比较清晰、纯粹。在创作手法上,诗词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善于炼字和化用前人成句是二者共同的特征。从谢逸诗词比较来看,他的词的文学成就比诗要高,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应被忽略的词人。 余论部分主要探讨谢逸的后世接受问题。谢逸以其德行高尚、洁高孤傲的形象得到了当时和后世人的赞赏,其诗文亦“为世所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历来人们认为“蝴蝶诗”三百首是谢逸所作,谢逸即为“谢蝴蝶”,但从对“谢蝴蝶”的记载及对谢逸作品的考查来看,“蝴蝶诗”三百首并非谢逸所作,“谢蝴蝶”也并非谢逸而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