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89)
报纸(1541)
图书(28)
会议论文(17)
学位论文(1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256)
地方文献 (47)
红色文化 (34)
才乡教育 (17)
地方风物 (17)
宗教集要 (11)
非遗保护 (5)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2(310)
2010(474)
2007(131)
2003(63)
2000(79)
1995(71)
1994(44)
1993(44)
1992(28)
1983(43)
按来源分组
文艺理论与批评(20)
中国档案(4)
文谭(2)
小学生作文向导(1)
新课程(综合版)(1)
党史文汇(1)
新闻爱好者(1)
三角洲:校园文学(1)
新青年(1)
农民画报(1)
先进理念成就奥运场馆安保工作:访北京奥组委安保部部长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奥运场馆  安保  先进理念  安全保卫工作  场馆建设  工程建设  奥运工程  北京奥运  奥运会  指挥中心 
描述:开展了工作,对所有场馆建设工地保卫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知天有意启英雄”——访油画《1851·金田》主创
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术创作  历史题材  中国油画  广西  作品  美术家  农民起义  英雄  重大成果  太平天国运动 
描述:昆,1946年出生,曾任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9年在广西美术家协会工作,1980年考入著名画家阳太阳油画研究生班
让东台人民真正享受我们的作品——访南通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
作者:暂无 来源:东台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夏日的汇仙湖·金水湾,宁静、幽雅,宛如一座公园,绿树环绕,湖水粼粼,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彰显着异域风情,却又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2007年,南房集团斥巨资在城市之南“划”了一块56万平方米的土地,从此,这块土地上“划”出了东台历史上第一座超人气大规模住宅社区; “划”出了东台房地产开发的新篇
时时想着上海人民的需要——访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局长王相道
作者:杨军  来源:中国农垦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农场管理  上海人  上海市  经营方针  农垦  大城市  经营重点  城市服务  依托城市  牛奶 
描述:方针,当然要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
叛国投敌一贯残害人民 著名汉奸战犯王英在京伏法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5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叛国投敌一贯残害人民 著名汉奸战犯王英在京伏法 【京市新闻处讯】抗日战争期间叛国投敌的著名汉奸、一贯反共反人民的战争罪犯王英,已于四日由北京市人民法院宣布判处死刑,并即绑赴刑场执行枪决。 王逆
著名史学家大年谈党史工作
作者:郭清彬  来源:湘潮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学家  大年  华容县  战争爆发  风雷  湖南  学校  党史工作  出版  徐特立 
描述:《华容风雷》出版之际,为请著名历史学家大年审阅,我与严文田同志在北京拜访他。大年是华容县人,1915年出生于一个教书先生的家里。幼年进私塾,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考入长沙“湖南国学专修学校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都市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1938年12月生于北京,1956年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到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研究生处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河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主编、参编《现代写作新稿》、《写作教程》、《写作艺术示例》、《文学写作教程》、《文章学概论》、《现代文章学研究资料汇编》、《常用文体写作知识手册》等。发表文
从战火中走出的艺术兵——访著名戏剧家李超
作者:罗宁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家  汤显祖  中国戏剧  戏剧艺术  桂林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传统文化  京剧唱腔  旅游城市 
描述:朋友刚落话音,我便自我介绍
靠科技致富的人——访江苏省著名养殖能手黄鹤清
作者:辛若明  来源:饲料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苏省  科研基地  黄鹤  养殖  新华日报  人大常委会  土鳖虫  饲养  综合利用  拥军优属 
描述:的濒临太湖的城市——无锡,走访了江苏省著名的科技户、养殖能手黄鹤清同志。
老师教我写文章
作者:王志学  来源:新闻与写作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师教  体验生活  学校  文艺创作  黑板报  林村  写文章  通县 
描述:我有幸接触先生是在1980年的春天。先生刚被“解放”不久,家虽搬到北京去了,可每个月都要回到儒林村住上几天体验生活。那时,我正在儒林村的通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念书。 学校距先生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