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恩波著《刘绍棠全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恩波著《刘绍棠全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韩故城出土陶文看先秦乡遂制度
作者:王琳  来源:考古与文物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乡遂制度  陶文  韩故城”  周礼 
描述:进行进一步研究,今略补充说明。 据蔡全法先生不完全的统计,这批陶文总计140字。其中单字27种、45字,双字为38种、88字,三字与四字各1种。可识文字为131个,未识文字1个,另有残缺不全的文字8个。我们把有关属于古郑国乡里制度的陶文集中起来,结合古文献资料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郑国的乡遂制度还没有彻底瓦解。 一、“井”字陶盆,一件,泥质灰陶,战国时
深入学习忠华事迹,努力推动消防部队建设:访福建省公安消防
作者:尤建源  来源:中国消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入学  学习  建设  福建省  班长  努力  群众  消防部队  公安消防总队  消防支队 
描述:7月7日,福建省三明市消防支队将乐大队一级士官、班长忠华,为抢救6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壮烈牺牲。
孩子,理应是班级的主人:评立平《把班级还给学生》
作者:梅洪建  来源:教师博览(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孩子成长  班级  学生  主人  教育的本质  班主任工作  小学五年级  人本质 
描述:的本位自然应是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平台,提供动力。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立平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就是在把握班主任工作本位基础上,还原教育育人本质的精彩呈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个
秦礼制文化研究
作者:岳文婷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人  周礼  礼治  礼法  变迁 
描述:及三代之礼的整合流变,分为三个小节:礼的起源和本质、礼制与礼治的关系、三代之礼的整合。第二章:礼制文化以周礼为最理想代表,本章主要论述秦礼对西周礼制文化的继承与否定,大致分为三个小节:秦礼渊源于周礼、秦人
盟会和朝聘礼对春秋时期政治权力下移的影响
作者:易小明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盟会和朝聘  周礼  卿大夫专权  家臣专权  交通线路 
描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力图革新,而仅仅依赖“虚无”的盟会、朝聘礼来维护其统治,是其失去政权的根本原因。卿大夫则趁虚而入,在盟会和朝聘时,交结强国,扩张其在本国的地位与权力,篡夺诸侯的权力。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盟会和朝聘等出行,给卿大夫家内的政治留下了空白,这又给家宰的专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出质”现象研究:兼论“信”观念的演变
作者:王倩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周礼  社会结构变动  社会观念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变动,传统的“周礼”约束力锐减。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邦交活动却格外频繁。而建立各类邦交活动,“信”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周礼”失去影响的情况下,“出质”作为“结信”的一种
论《诗经》的悲剧性
作者:孙海沙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经》  悲剧性  周礼  悲剧意识  悲剧精神 
描述::其一、 它源于周代“社会建构”自身的矛盾,即周礼双向悖反的结构环境。实际上, “礼”在制造了人伦理想、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等思维框架的同时,却又给这 些设想的实现设置了种种障碍。所以,周人
从《礼记》阐述的音乐形式论周代社会的政治内涵
作者:刘健婷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记》  周礼  礼乐制度  儒家  《乐记》 
描述:的政治内涵。 在此之前,以《礼记》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可谓不胜枚举,但此类著作大多以“礼”为立足点,主要阐述周礼的种种特质,甚少涉及其中的音乐元素。另一方面,很多学者在研究《礼记
再论华夏民族的形成
作者:陈玉屏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学  华夏族  形成过程  夏王朝  周礼 
描述:关于华夏族(汉以后称之为汉族)的形成时期,学术界的认识久久未能统一。笔者在从事民族形成理论研究中,认真考察了华夏族的形成问题。愿将己见书之于次,就教于学界同仁。学术界之所以对华夏族的形成的时期众说纷坛,是因为长期以来,民族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