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07)
报纸(623)
学位论文(163)
图书(142)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964)
文化溯源 (2)
地方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14(360)
2011(482)
2010(478)
2009(428)
2003(234)
1996(217)
1994(202)
1979(36)
1974(96)
195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1)
历史教学(15)
佛教文化(7)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5)
中华书局(2)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1)
小学生天地(中年级版)(1)
新语文学习(高中)(1)
今日中国出版社(1)
中国医疗保险(1)
穿越到宋朝
作者:吴晓波  来源:时代青年(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  宋朝  朝代  政治制度  宋明清  王安石  幸福感  商人  钱穆  问卷 
描述:在我看来,与唐汉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宋代开国100多年后,当时的人们开始比较本朝与其他朝代,我们现在听不到他们讨论的声音,不过估计也与现在一样,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预习单
作者:金建瑛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文  单元  六要素  北师大版  王安石  主要内容  句子段落  枫叶  扩展法  贾岛 
描述: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预习单
《梅花》和《墨梅》
作者:田高峰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梅花  王冕  宋代  元代  砚池  颜色  墙角  乾坤  地方 
描述:宋代王安石写的《梅花》和元代王冕写的《墨梅》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
苏东坡饮酒
作者:李国文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和陶饮酒  人生哲学  快乐  王安石  酒精度  酒杯  流放  明诗  宋代 
描述:爱酒铭。后来,他流放岭南惠州的倒霉日子里,甚至自己酿酒呢!人之喝酒,有数种状况:一是嗜好,对杯中物情有独钟,自斟自饮,自得其趣;二是应人之邀,坐在席旁,杯在手中,盛情难却,不得不饮;三是意在酒
让习作评改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作者:王素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关注学生  引导学生  教师  评改  自主修改  写作教学  共同提高  闪光点  欣赏  王安石 
描述:经修改而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教师必
春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创设问题情境,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
作者:张东华  来源:文理导航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  潜移默化  学生  亚里士多德  外在条件  积极思维  王安石 
描述:过:“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王安石也说过:“人的学习不可能‘元问而得’,‘尤思而得’。”
沈括在家庭暴力中完成《梦溪笔谈》
作者:宋慧敏  来源:文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沈括  家庭暴力  梦溪笔谈  张氏  水利工程  王安石  北宋  不作为  学者型  政治家 
描述: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人。他是北宋响当当一个人物,是个学者型政治家。他和王安石一起排除万难并肩作战致力新政。沈括当时负责北宋财政部门的改革,他硬起手腕顶住一切压力罢免了六位
“岁寒三友”之:梅
作者:肖莉  来源: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岁寒三友  王安石  中华民族  咏梅  品格  算子  中国古代文人  毛泽东  寒冷 
描述:清逸的气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中的"岁寒三友"之中的梅,去领略文人笔下的梅花的傲雪与冷艳。
宋朝何以成为华夏文明最高峰
作者:一鸣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述职报告  宋仁宗  华夏文明  毛延寿  求异  皇帝  欧阳修  王昭君  刑狱 
描述: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38岁的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被召还京师,改任度支判官,按惯例要向皇帝上交一份述职报告,但王安石趁此机会写了篇洋洋万言的政治论文,在次年初呈了上去,这就是著名的《上
品出古诗的韵味
作者:李蕾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  趣味  陶渊明  朱光潜  王安石  古代文人  喻人  地方  旁观者  田园诗 
描述: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工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