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095)
报纸(658)
学位论文(163)
图书(142)
会议论文(3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066)
地方文献 (19)
文化溯源 (2)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1(490)
2009(438)
2008(379)
2005(251)
2003(237)
2001(213)
1996(217)
1986(161)
1981(58)
1979(36)
按来源分组
古典文学知识(51)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1)
朔方(6)
江苏政协(6)
中学生文史(3)
中华书局(2)
新语文学习(高中)(1)
今日中国出版社(1)
诗选刊(下半月)(1)
中国医疗保险(1)
见仁见智 各抒己见——三首同题“咏史诗”比较阅读
作者:傅望华  来源:写作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史诗  项羽  乌江  比较阅读  江东  王安石  女词人  杜牧  李清照  作者 
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确实如此,同一事件,同一现象,作者所选取的角度不同,或是所处的时代不同,或是写作的目的不一样,或是其处境不一样……结果写出来的作品也就立意迥然不同。
与人教社教材编写专家论“叙述”:再向袁行霈主编讨教
作者:徐江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材编写  叙述性  袁行霈  过程重构  中学语文教学  王安石  漫游者  叙述意识  写作教学  过去 
描述:更多关注的是一个缺字,即教
重庆文学的诗歌因子
作者:徐江  来源:红岩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发展  重庆文学  中国现代诗歌  三峡诗  巫山  范成大  自然环境  人文景观  王安石  山城 
描述:重庆,在中国地域文化和文学多样纷呈的今天,它始终占有一席亮眼之地。其中,为它的人文景观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就是重庆文学中的诗歌基因。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诗歌作为正统,是社会民风的集中体现。
名篇得启示 文章贵创新
作者:杨荧郁  来源:写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启示  文章形式  创新作文  题材  中学语文教材  背影  读者  朱自清  王安石  学生 
描述:多深刻的启示。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景鑫  来源:课外语文(初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名句  主题词  东风  春风  青阳  打头  生机  王安石  提示  陶渊明 
描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乃一岁之首,又称阳节、韶节、淑节、艳阳、青阳等。春亦指生机。自古以来,用春做主题词的诗词名句可谓多如牛毛。请你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以春字打头的诗词名句。
2009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100题
作者:任爱玲  来源:试题与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滕王阁序  苏轼  李白  杜甫  王安石  陶渊明  点专题  李清照  辛弃疾  名句 
描述:姥吟留别》)
赏读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除夕  范成大  孟浩然  散文  王安石  短篇小说  袁宏道  报告文学  文天祥  黄景仁 
描述:赏读
“商女”小释
作者:陈卓 陈晓兵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牧  秦淮河  李商隐  近体诗  王安石  指代  化用  亡国  五言  七言 
描述:晚唐时期,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的杜牧(803—852),在五言七言近体诗的多种题材中颇有建树。他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代文艺史上的通才:北宋乐天派苏东坡
作者:刘俊昌  来源:初中生辅导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文人画  文艺史  豪放词  北宋  苏轼  开创者  王安石  倡导者  通才 
描述:他是北宋的文豪与政治家。他是北宋著名诗人,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是宋四大书法家之首,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生性倔强而心直口快,关心时事而坚持己见,身陷囹圄而无所怨言,屡遭贬降而豪放乐天。他就是我国文艺史上的通才,旷世奇才的乐天派苏东坡。
一场无人喝彩的改革
作者:范军  来源:国学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司马光  改革派  宋神宗  北宋王朝  曾公亮  内忧外患  历史  理想主义者  宰相 
描述: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个王朝都有一个令人惊叹的开场白,但不是每个王朝站在历史拐点的时候都能完成华丽的转身。就如同宋朝那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最终也只是无奈地悄然落幕。对于一场无人喝彩的改革,期待似乎过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