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12)
报纸(760)
学位论文(179)
图书(146)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442)
地方文献 (147)
非遗保护 (16)
宗教集要 (15)
文化溯源 (6)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5)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4(434)
2012(533)
2011(543)
2010(529)
2009(478)
2006(346)
2005(262)
1999(208)
1996(232)
1979(3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6)
文教资料(16)
长寿(10)
中华书局(2)
共产党员:下半月(1)
希望月报(1)
中国医疗保险(1)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
领导科学论坛(1)
痴情两公子 风华二词人: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词之比较
作者:吕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词  诗词  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晏几道  晏几道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描述:北宋的晏几道和清朝纳兰性德是在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词人,他们都是痴情的公子,在身世、禀赋、才华、性格与人生价值取向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又均以小令见长,所以在词学研究中也就具有相当大的可比性。本文就是从这两位词人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的内容、形式、
虞集《西游记》序言和《西游记》在元代形成的文化背景
作者:胡义成  来源:运城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游记  西游记  虞集  虞集  张模  张模  鸣鹤余音  鸣鹤余音  诗词  诗词 
描述:点收录对象且虞也曾为它写序,也由于虞集与全真道士的密切关系和对后者遭遇焚经厄运的同情,更由于序文所涉及人物在《余音》中可寻端倪以及时限合理等原因,虞撰全真教《西游记》稿本之序,虽所持丘处机作者说不可信,但它对全真教《西游记》书稿创作主旨的揭示应当可信。
王安石咏花诗题咏对象初探
作者:万莹 蒋朗朗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咏花诗 
描述:王安石的咏花诗,大多数创作于晚期,体裁多为绝句,是诗歌艺术较为高超的一类作品。本文首先提出咏花诗的界定,从而梳理出王安石的咏花诗概况。王安石的咏花诗涉及十七种不同的花卉,本文根据开花季节的不同进行了
王安石与佛教高僧瑞新、怀琏的交往考述
作者:刘洋  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教高僧  王安石 
描述:王安石与佛门中人交往的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佛教对王安石的影响很大,佛学思想在王安石的思想体系中的位置绝不可等闲视之。据其《文集》及宋人各类笔记、杂史等记载,王安石与佛门中人的交往
王安石变法儒法论战的演变   ——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作者:罗思鼎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安石变法儒法论战的演变 ——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罗思鼎 王安石是北宋时代一位比较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长期以来,他一直是自命孔门正统的道学家们的眼中钉。资产阶级阴谋家林彪所奉为至宝
王安石变法儒法论战的演变 ——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作者:罗思鼎  来源:新体育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变法儒法论战的演变 ——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王安石变法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作者:罗思鼎  来源:红旗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变法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从一篇黑文罗思鼎们对宋史和王安石变法的懵懂无知(对《从王
作者:邓广铭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罗思  考略  司马光  中国封建社会  四人帮  生产关系  儒法  论战  封建制度 
描述:显赫地位,而且用了通栏的大字标题。这种做法,开前所未有之先例,也是“四人帮”在北京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先后炮制的黑文从未受到过的宠幸。可见罗思鼎的这篇黑文受到“四人帮”的何等重视。
从林彪和朱熹的咒骂王安石变法——兼论两宋儒法斗争
作者:扬江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朱熹  大地主阶级  司马光  总结历史经验  阶级斗争  儒法  林彪  法家  攻击 
描述:被他们的汹汹然所吓倒;王安石死后,顽固派们的几句咒骂,又岂能吓退后继的改革家们? 人言固不足恤,但对于敌人的咒骂却是应该仔细加以研究的。这是战斗的需要。王安石死后半个世纪,朱熹接着司马光咒骂王安石
千古兴亡多少事,漫嗟荣辱:以王安石《金陵怀古》怀古诗特点
作者:饶沁茹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