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宜黄二黄阁演“宜黄戏”引游客
作者:程孝平 王于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宜黄讯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宜黄县卓望山森林公园的二黄阁内,一大早就唢呐阵阵,京胡悠悠。二黄阁戏台边,人头攒动,县桥坑农民剧团正在这里演出宜黄戏。农民演员表演的《霸王别姬》《孟姜女》等宜黄戏精彩片段,不时引来阵阵掌声,许多游客穿上戏服争相上台亮相,过一把戏瘾。 宜黄是宜黄戏的发源地,作为首
将宜黄戏“唱响”——访市政协委员、宜黄文化局副局长邓华
作者:谢焄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将宜黄戏“唱响”——访市政协委员、宜黄文化局副局长邓华
不让“绝唱”成为“绝响” ――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黄戏传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因孕育于宜黄县而得名,是现今全国皮黄戏剧目保留“二黄腔”最多的一个古老剧种。其旋律优美,唱腔朴实,表演粗犷,表现力强。经几百年历史沉淀,古韵绵绵,堪称绝唱。 邓华,一朵盛开在戏乡的娇艳之花,为拯救、保护、传承这一绝唱奔走相告,不辞劳苦,矢志不让其成为
深山奇葩“宜黄戏”:――桥坑“土戏班”唱响和谐村庄
作者:唐勋 胡时旺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一个18户人家的村庄,连续32年没有赌博,没有打架斗殴;家家户户学唱“宜黄戏”,家家户户有演员。他们组建的“农民业余剧团”整整坚持了32年,演的是宜黄戏,唱的是二簧腔,长期活跃在农村山乡,这就是地处大山深处的宜黄县新丰乡桥坑村。 由本村23位农民组成的“戏班子”,演员最小的16岁、最大的6
将宜黄戏“唱响”:――访市政协委员、宜黄文化局副局长邓华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谈到宜黄戏的将来,邓华心里就隐隐作痛。邓华从小随父亲邓毅学习宜黄戏,尽管现在已经是县文化局副局长,但为了不让这种古老的戏剧销声匿迹,她依旧坚持唱宜黄戏,并亲自登台表演。当年从省文艺学校宜黄戏班毕业的25名同学、校友如今只剩她一人还在唱宜黄戏,难怪有人称她是宜黄戏班最后的坚守者之一。面对记者的采访,邓
康都会议旧址亟待保护
作者: 胡新平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康都会议旧址亟待保护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东陂战役纪念亭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东陂战役纪念亭
新金溪战役纪念碑落成
作者: 刘梦玲 李宁 黄初晨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新金溪战役纪念碑落成
舅父李井泉探亲记
作者:陈焕良李井泉妹妹李幼英的大儿子口述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舅父李井泉探亲记
面对东陂战役遗址 黄殷夫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面对东陂战役遗址 黄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