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5)
报纸(6)
学位论文(2)
会议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0)
历史名人 (3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9)
2011(10)
2008(6)
2006(3)
2005(3)
2004(4)
2002(5)
2001(1)
1990(1)
1962(1)
按来源分组
中学语文教学(5)
语文建设(2)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
语文教学通讯(2)
文学教育(上半月)(1)
江海学刊(1)
文学教育(1)
苏州日报(1)
语文学习(1)
当代学生(1)
戒除不良习惯 维护公益 美华协吁侨胞改进形象 侨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戒除不良习惯 维护公益 美华协吁侨胞改进形象 侨
房客纠纷法拉盛今年第七起凶杀案 悲!悲!悲! 华涉将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房客纠纷法拉盛今年第七起凶杀案 悲!悲!悲! 华涉将
基层干应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带头人-访十三大代表贵州余庆
作者:马俊民  来源:中国妇女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基层干应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带头人-访十三大代表贵州余庆
知识女性的理性精神:也说《吴吴山三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作者:姚品文  来源: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性精神  牡丹亭  知识女性  吴吴山三  杜丽娘  汤显祖  明清之际  评点本  西厢记  理论研究 
描述:汤显祖研究中不少学人注意到了明清时期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强烈反响,并进行了研究和积极评价,其中突出了《吴吴山三合评本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三评本)。这是汤学领域新的开拓。《汤显祖研究通讯
译意与译味: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塾》
作者:李瑞凌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塾》  《牡丹亭·塾》  译意  译意  译味  译味 
描述:汪榕培在戏剧《牡丹亭·塾》的翻译上运用了3种翻译策略:舍意取味、意味兼得和化意入味。译意是基础,在译意和译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味是他翻译的主旨和目标取向。在译味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
可爱又叛逆的塾小姐:《牡丹亭》之杜丽娘形象浅析
作者:陈姝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描述:《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部佳作。它主要描写了杜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为梦而死,又为圆梦而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在剧中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可爱又叛逆的塾女子形象。
“诗无邪”与“涂嫩鸭”-谈《牡丹亭·塾》的戏剧冲突
作者:孙占琦  来源:朝阳师专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诗无邪”与“涂嫩鸭”-谈《牡丹亭·塾》的戏剧冲突
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作者:姚昌炳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塾》  陈最良  古代文学作品  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本  中学生  素质教育  学生阅读  以偏概全 
描述: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尴尬人逢尴尬事——《牡丹亭·塾》中的陈最良
作者:戴元枝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塾》  陈最良  汤显祖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描述:在《塾》这出戏中,汤显祖以其生花之妙笔,塑造了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率直、敢于反抗的春香,稳重而不乏对自由渴望的杜丽娘,迂腐气十足的陈最良。作者在嘲弄陈最良的同时,又饱含着同情
绿杨烟外晓寒 红杏枝头春意闹——析《塾》之“闹”
作者:刘国梁  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塾》  《牡丹亭》  杜丽娘  中学教材  戏剧家  代表作  汤显祖 
描述:良也没有办法,只好自嘲云:女弟子则争个不求闻达,和男学生一般儿教法。……咱和公相陪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