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殊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
作者:王德明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诗学思想 诗歌 诗话 歌诗 词人 北宋 政治家 宋代 实用价值
-
描述:晏殊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
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评价问题
-
作者:吴调公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商隐诗歌 义山 杜甫诗 思想性 刘克庄 王安石 艺术性 诗话 思想内容 政治诗
-
描述:杜无以过也。”他之推崇杜甫大概是因为杜甫的“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子美画象》)。而他之所以喜爱李商隐,尽管和他认为李的学习杜甫诗律有关,但更重要的可能还因为李的部分诗篇中有着杜甫的具体而微的“沉郁”精神。这从他所欣赏的李诗,可以得到证明,那些诗不是什么《无题》诗,而多属有关忧乱伤时之意和苍凉浑健之音的警句。
-
如何评价王安石后期诗歌创作
-
作者:周亮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创作 评价 后期诗歌 胡仔 宋代诗人 作者 多样性 作品 诗话
-
描述: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后期诗歌创作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罢相后,隐居钟记时期的作品是“闲澹”之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将王安石的后期诗歌概括为“皆状闲澹”;《优古堂
-
池塘春草意,万古千秋新——历代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作者:阮堂明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池塘 谢灵运诗 鸣禽 解读 陶渊明 权德舆 自然天成 元好问 诗话 王安石
-
描述:池塘春草意,万古千秋新——历代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此“飞来峰”非彼“飞来峰”
-
作者:傅易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飞来峰 王安石 西湖游览志余 杭州西湖 文史知识 归田诗 灵隐寺 诗话 高峰 瞿佑
-
描述:文作《咏北高峰塔》,未知所据。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引作《登北高峰塔》,注云:见《石林诗话》。而
-
何处是蓬莱
-
作者:于溯 程章灿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蓬莱 王安石 云气 杜诗 神山 杜甫 钱钟书 汉武帝 诗话 仙山
-
描述:迷惑于燕齐方士团之鼓吹的汉武帝。当然,这些寻山求药的努力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是“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二是“未至,望之如云”,但船只稍微接近,就会突起大风,将船吹走。总之,会望气的,不会望气的,都到不了蓬莱,于是神山上的宫阙如何,仙人若干,慢慢都成了
-
万绿丛中红一点
-
作者:或彧 来源: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画院 王安石 翰苑 唐人 红花 泼墨 女子 绿色 宋人 诗话
-
描述:乃唐人诗,非安石所作。宋人周少隐《竹坡老人诗话》卷一载:仪真沈彦述谓余言:荆公诗,如‘繁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
-
改诗续联趣谈
-
作者:张国良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话 《琵琶行》 王安石 白居易 周紫芝 记载 马青 江州
-
描述:据清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王安石读白居易《琵琶行》时,想对其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想了很久没有结果。于是去请教蔡天启,蔡天启说:怎么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呢?王安石连声叫绝。这两个诗句叠起来就是:
-
说“诗眼”
-
作者:何西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眼 王安石 孟浩然 论诗 中国古代 云梦泽 名句 鉴赏 诗话 唐人
-
描述:中国古代的诗话家论诗,是很讲究"眼"的,称为"诗眼"。有"眼"则活,无"眼"则死,因而评家重视,诗家更重视。诗眼有两指:一指句中之眼,一指篇中之眼。说的是诗句、诗篇中最为传神,最为灵妙,最让鉴赏
-
由博返约兼雅俗 慎思明辨见诗心:吴宏一教授访谈录
-
作者:何继文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词学 清代诗学 诗话 台湾大学 困境与出路 武侠小说 香港中文大学 博士论文 诗心 词学研究
-
描述:学术期刊之编审顾问,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和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等。已出版著作有《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白话诗经》、《先秦文学导读》、《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论语新绎》、《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唐以前的古诗》、《作文课十五讲》,以及《中国文学鉴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等专书三四十种,学术论文约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出版过《回首》、《微波》、《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给别人》等诗文集,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香港等地,及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语文教科书。本刊特委托香港何继文博士就有关学术问题采访吴宏一教授,整理出此篇访谈录,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