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李氏父子到晏氏父子:词体的文人化演进初探
-
作者:杨雪 来源:科教导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煜 晏殊 词 诗化 词体
-
描述:本文选取了李煜父子和晏殊父子,从这两对父子作家词的创作中探讨他们对于词体的拓展,从而得出词体文人化演进的线索及晚唐到北宋词风的嬗变.
-
闲话觉忘忧:北宋前期词中“闲”的艺术探析
-
作者:赖晓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闲 北宋前期 词 白居易 晏殊 柳永
-
描述:的沉寂。对文学的研究固然应该重视代表其最高成就的高潮期,也不应当忽略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本文主要是对宋朝前期词中“闲”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作进一步分析。对“闲”字的运用,历代文人皆有雅爱。作为诗歌史上
-
晏几道、纳兰性德词之比较
-
作者:李睿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纳兰性德 词 比较研究 文学研究 个性 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 词史地位
-
描述:晏几道、纳兰性德词之比较
-
very 和very much的用法 王益民
-
作者:暂无 来源:教学通讯(文科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very 和very much的用法 王益民
-
意动用法之管见
-
作者:欧浩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 意念 古汉语 宾语 动作 王安石
-
描述:意动用法是把名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念性的动词,可译为"以……为……"、"感到……"、"觉得……"、"认为……"等。它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明显的不同:意动用法的动词是存于意念之中的,而活用为
-
宋代官员考试任用法初论
-
作者:苗书梅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僚队伍 荫补 中国封建社会 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取士 熙宁 选官 恩荫 王安石变法 地主阶级
-
描述:有利于从更广泛的普通
-
“见”与“相”的称代用法
-
作者:李其俊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动词 答司马谏议书 代用 古汉语 可译 第一人称 王安石 上下文 主动句 吕布
-
描述:“见”实际上倒置动向之前,“卓几见杀”意即“卓几杀我”。“见恕”即“恕我”。一般认为是因为动词“见”的活用。“相”,表示称代时,也是居于动词前。“相”的称代用法,大致分为两种。第一,如果它后面的动词
-
谈谈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动词的用法
-
作者:潘双宣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形容词活用 现代汉语 动词 特殊用法 语言现象 古汉语语法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王安石 毛泽东同志
-
描述:,就绘形绘色地写出了春风送暖,使江南大
-
桂花香动万山秋
-
作者:暂无 来源:镇江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自古以来,桂花就是秋天的象征,也可以说是到了无桂不秋的地步。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栽培的历史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招摇之山,其上有桂”的记载;爱国诗人屈原的《九歌》中也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还有汉代东方朔的《七谏》也有“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的描写。这些诗句至少说明
-
动与静——观察与思考
-
作者:艺舟 来源:新闻与写作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动与静 化静为动 辩证法 观察与思考 表现手法 辩证关系 静力学 司马迁 王安石 动力学研究
-
描述:现手法上,则有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等不同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