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64)
期刊文章(5269)
学位论文(531)
会议论文(128)
图书(12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076)
地方文献 (142)
地方风物 (120)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8)
宗教集要 (12)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2(387)
2011(379)
2010(343)
2008(329)
2007(310)
2004(227)
2002(175)
1986(94)
1984(81)
1983(70)
按来源分组
其它(688)
中国证券报(22)
电影评介(8)
语文学刊(5)
青海师专学报(2)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
工具技术(1)
哈尔滨学院学报(1)
科学经济社会(1)
锦州师专学报(文科版)(1)
《牡丹亭》称谓语的英译语料库辅助研究
作者:禹琳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称谓语  翻译  文化 
描述:本。本文作者借助平行语料库,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文本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该研究表明,由于英汉社会制度和文化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称谓的不同。英汉称谓系统有共性也有差别,但在其翻译过程中,汪
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传播的视觉表现形式研究
作者:严翼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视觉表现  中西文化  青春版《牡丹亭》 
描述:西方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研究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氛围、艺术传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中国传统戏曲给西方观众带来的不同观感,以及“中国戏曲”的同质化概念和变脸与变性的戏曲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
文学观对照下的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研究
作者:李燕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  文学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剧  中国作品  牡丹亭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古希腊  中国戏剧 
描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文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罗马戏剧与英国民间戏剧中的优秀思想,忽视戏剧创作中的清规戒律,打破喜剧与悲剧的界限,从思想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它的作品针对当时的封建礼教制度,歌颂爱情,富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揭露社会的黑暗
广东清远马头山微地貌研究
作者:刘志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广东清远马头山微地貌研究
江西相山铀矿田地球化学研究
作者:严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铀矿  地球化学  同位素  成矿时代  矿田地质特征 
描述:江西相山铀矿田地球化学研究
奎章阁文人辞赋研究
作者:侯慧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元代  奎章阁  辞赋  虞集 
描述: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元代文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整体地关注过奎章阁文人及其对于元代文坛的巨大影响,具体到奎章阁文人的辞赋研究更是无人涉及,故笔者有意以之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奎章阁文人的文学活动
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吕金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  李觏  王安石  农业思想  比较研究 
描述:革思想的形成。作为当时改革派的李觏、王安石先后提出了以强本抑末、发展农业为主体的农业思想。而作为渊源颇深的二位改革家,他们的农业思想既有“社会以农业为主导”、“政府主导农业生产”、“大力惠农、恤农”等方面的普遍共识,又有对摧抑兼并、减负宽民等问题的不同见识。在土地问题上,李觏主张摧抑兼并,至少是限制兼并规模;而王安石则认为摧抑兼并不切实际,无操作之可能。在赋役问题上,李觏单纯提出了减税减役的方案;而王安石则变减为均,通过迫使富人承担赋役来减轻个体农民的负担。在赈灾备荒问题上,王安石提出以工代赈、低息贷款的方式解决百姓的困境;而李觏则依然坚持国家投入建立常平仓的方式防备灾荒。对于李觏和王安石农业思想的分歧,本文也进行了尝试性探索,认为二人社会角色的差异是他们农业思想产生分歧的根源。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有着相同的渊源、相近的目的,都受到《周礼》的很大影响。王安石农业思想是对李觏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具体措施方面王安石又较李觏之观点更为成熟。北宋之后的一些思想家对于李觏、王安石农业思想也各有评价。南宋朱熹对王安石的农业思想评价较高,但亦指出其修德正心方面的缺失。浙东学派虽然讲求功利,但对李觏、王安石的农业思想却褒贬不一。他们都赞同李觏之思想,却对王安石之农业政策大加批判,认为其是“聚敛之政”。
王安石变法中的宣传斗争研究
作者:魏海岩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宣传  舆论 
描述:早以来统治集团内部就不断传出改革呼声。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变法确实具有一定的舆论基础。与此同时,黄老思想的流行、对祖宗之法的崇拜和压制创新精神的官僚管理制度又导致北宋的社会风气中有十分保守的一面。 变法发动以后,士大夫们在人材选用标准、变法合理性、改革路线等问题的认识上无法达成一致。历史的隐患和现实的分歧,使士大夫群体分裂出支持变法与反对变法两个子群体。双方在进奏院、台谏、行政、教育、科举考试、文学等领域展开了一场旨在影响皇帝、士大夫、百姓态度和行为的宣传斗争。 宋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新闻传播最为发达的王朝,在官府有进奏院统一发行的进奏院状,在民间有非法出版的小报。但是,不论是进奏院状还是小报,都与进奏院关系密切,故双方的新闻宣传斗争便集中于此。为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进奏院,变法群体调整了进奏院监官的选拔标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新闻月报。反变法群体自然也不甘失败,总是设法进行抵制。由于双方在维护王朝稳定方面的立场一致,因此斗争中也有妥协。定本制度的迅速废除、进奏院监管法令的顺利颁布,便是这种妥协性的集中表现。 在专制时代,行政组织是整个社会系统中最为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变法与反变法群体在中央决策形成、发布和落实的各个环节均展开过激烈的宣传斗争。 台谏是宋代官场的舆论中心,因此变法刚刚发动,反变法群体就组织台谏官鼓动舆论、攻击新法。变法群体一面通过申辩驳斥来降低他们造成的不利影响,一面借助撤换台谏官、规范风闻制度来削弱对手在台谏中的力量。 宋代的经筵讲学具有教育皇帝和规谏皇帝的双重功能。变法群体和反变法群体均试图通过讲学来劝说神宗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有时双方甚至会在讲学过程中发生面对面的争论。宋代面向社会的教育系统有官学、私学之分。变法群体主要通过改善官学办学条件、加强对学官控制、改革教材等手段控制官学,使之成为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渠道。仕途上失意的反变法官员无法控制官学,便通过创办私学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宋代的选官考试在社会各阶层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被用来贯彻皇帝或大臣的思想意图。变法群体和反变法群体为了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便围绕着命题权、录取权等展开争夺。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学最为繁盛的时代之一,而卷入变法斗争的官员中有很多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巨匠。他们纷纷吟诗作文,或抨击政敌,或讴歌同道。 旷日持久的口舌之斗,对变法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首先,变法群体论甘而忌辛,反变法群体好丹而非素,使政坛的包容性越来越小、离心力越来越大,难以形成同心协力、共创伟业的氛围;其次,对立舆论的强大压力,迫使变法群体调整原有计划,降低了除旧布新的力度;再次,激烈的争论将内部矛盾公之于众,影响了社会环境的稳定。当然,经久不息的笔墨之辩,也有积极的一面。其一,它有利于变法群体注意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决策、认真管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其二,它有利于促进部分反变法者更深入地理解新法,转变认识。 按照改革发动的背景不同,中国古代社会的改革可以划分为前瞻式改革、修复式改革和重建式改革。前瞻式改革是在现行制度未造成重大破坏之前组织实施的改革。由于借助制度漏洞而谋取权益的群体尚未形成强大的势力,他们很难与获得领导权的改革者进行对等的宣传斗争。修复式改革是指在社会制度的弊端已经完全暴露的形势下进行的改革。旧制度庇佑下的利益集团已经十分强大,他们会设法控制各种宣传渠道,与改革者进行对抗。因此,这一模式的改革通常伴有十分激烈的宣传斗争。重建式改革是指王朝、政权更迭后,新的统治集团在恢复生产、确立新秩序的同时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在重建式改革前发生了政权转移,旧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主张改革的新贵攫取了足够的权力,他们很容易在宣传上占据上风。 政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也会对改革中的宣传斗争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政权处在封闭的状态或者与之有联系的政权落后于自己,改革一方就很难在宣传上占据主动;反之则可能极大提高改革者在宣传斗争中获胜的几率。 王安石变法属于一种典型的修复式改革,而且北宋面对的又是辽和西夏这样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这就注定了变法宣传要获得成功是异常艰难的。
《玉海·艺文》的图书分类法及现代价值研究
作者:李润鹤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应麟  玉海  分类标准  类目设置 
描述:国目录学史中的奇葩。《玉海·艺文》的著录,不仅是简单书目的分类罗列,而是以“编题”为单位,集中与该编题有关的全部资料,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反映了类书内容丰富的特色。《玉海·艺文》的图书分类跳出了四部分类的桎梏,以书籍的内容、名称、体裁为分类标准,对类目名称、排列次序、类目种类作了调整,形成了便于检索、著录灵活、全面系统等特点,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分类体系。这些做法对今天的图书分类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艾南英文论思想研究
作者:李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代  艾南英  文学思潮  豫章社  桐城派 
描述: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详细阐述其文论思想的主要观点,重点探究艾南英文论思想的价值及其与清朝桐城派文论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论述二者之间的联系及后者对艾南英文论观的继承与变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