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4)
报纸(47)
会议论文(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9)
地方文献 (6)
宗教集要 (4)
非遗保护 (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13)
2010(18)
2009(9)
2007(8)
2006(5)
2005(5)
1997(3)
1995(6)
1990(2)
1983(1)
按来源分组
福建茶叶(9)
福建乡土(3)
其它(2)
中学生博览(1)
中学语文(1)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1)
文史知识(1)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
中国新时代(1)
福建史志(1)
关于周亮工
作者:黄裳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明清易代  十三年  读画  监察御史  福建  小传  清诗  畸人  顺治 
描述:道,迁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入为左副都御史,迁户部右侍郎.
郑侠与王安石
作者:艾农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读书  宰相  江宁  流民  读后  治平  中进士  福建  酒税 
描述:诵读甚觉寒冷,便与杨骥一起登楼赏雪,即景赋诗。第二天,杨骥在王安石面前诵吟郑侠的诗,王安石非常欣赏"漏随书卷尽,春逐酒
朱熹与“鹅湖之会”
作者:邹自振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鹅湖  朱熹  铅山县  学术争论  书院  南平市区  吕祖谦  中国学术思想史  福建 
描述:山下,后人称此院为"鹅湖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初,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和心学大师陆九渊及其季兄陆九龄在鹅湖寺举行了学术争论,这就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清代戏曲家疑年考略(三)
作者:柯愈春  来源:文献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康熙  戏曲家  周亮工  处士  生卒年  传奇  余怀  福建  玉蝴蝶  明清之际 
描述:裘》,今佚;二是著有《鸳鸯湖》传奇,今佚,陈维崧撰有《余澹心〈鸳鸯湖〉传奇序》,见《迦陵文集》;三是著《板桥杂记》,对明清之际南京的戏曲演员评介甚详。其友
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社会科学内容)总目次
作者:暂无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民工  福建  汤显祖  和谐  邹自振  福州  闽江学院  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 
描述:~~
饮食男女在福州
作者:郁达夫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福州人  福建  饮食  食品  周亮工  女子  外省人  蚌肉  流行  上海 
描述:福州的食品,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前十余年在北平,说起私家的厨子,我们总同声一致地赞成刘崧先生和林宗孟先生家里的蔬菜的可口。当时宣武门外的中信堂正在流行,而这中信堂的主人就是刘家的
有钱也被饿死的蔡京
作者:林凡  来源:上海企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蔡京  宋徽宗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拥护者  福建  仙游  字元  干将  命令 
描述:蔡京(1047-1126),字元长,福建仙游人,为宋徽宗朝六贼之首。蔡京本来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后来,司马光上台尽废新法,蔡京又力赞之,5天之内就把司马光的命令执行得毫厘不爽,致使
方言与官场升沉
作者:张宏杰  来源:文史参考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言  福建  传统时代  江西  王安石变法  皇帝  广播电视  官场  官话  杨万里 
描述:传统时代没广播电视,"官话"普及得不好。所以朝廷上经常南腔北调,难以交谈,连皇帝也深受其苦。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他(庄士敦)的中国话比陈师傅的福建话和朱师傅的江西话还好懂。"这一方面是夸奖庄
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
作者:吴彤 蒋雷 蒋露  来源:档案春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炊事员  新四军  母亲  电影制片厂  司令员  部队  故事片  眼科中心  父亲  福建 
描述:从富家千金到前线女兵我1924年出生于苏州一户富裕的书香门第。父亲吴卓人曾游学欧洲,在英德等7个国家深造,是世界眼科中心奥地利皇家医院的著名眼科博士。母亲陈洽出身于无锡的名门望族,其家族拥有钱庄、工厂及技术讲习所。母亲的姐妹兄弟大多在英法德等国留学,并参加
方言与官运
作者:张宏杰  来源:幸福(悦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言  传统时代  福建  江西  王安石变法  广播电视  皇帝  官话  师傅  政治集团 
描述:运。晚清大僚罗惇衍是广东顺德人。他于道光十五年(1835)高中进士,道光十七年又考得“四川学政”。这个差使不但位尊,而且实惠,一届干下来,至少数千两银子名正言顺地进入腰包。入仕才两年就如此官运亨通,他怎能不大喜过望。不料在进宫请训叩谢天恩时出了意外:皇帝发现,罗惇衍的广东话他根本听不懂。学政要与当地官场和士子交流,官话如此差劲,怎能胜任愉快?出宫之后,坏消息随之而来:“上以惇衍年少,语多土音,留不遣。” 到手的肥差就这样丢掉了,罗惇衍空欢喜一场。我们估计这老兄从此一定发愤学习北京话。机不可失,失难再来,十一年之后,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他才再次得到机会“督安徽学政”。 宋代福建人刘昌言的例子也很有意思。据《青箱杂记》卷六记载:宋太宗破格提拔福建人刘昌言为枢密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