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44)
期刊文章(4595)
会议论文(78)
图书(6)
学位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85)
地方文献 (141)
宗教集要 (3)
按年份分组
2013(217)
2010(247)
2009(232)
2008(253)
2006(188)
2005(198)
2004(163)
2003(174)
2001(159)
1998(109)
按来源分组
其它(76)
四川戏剧(5)
当代学生(2)
文学自由谈(2)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1)
新闻出版交流(1)
西南电力报(1)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1)
山西青年(1)
“是”和“不是”:卢西安·哥德曼悲剧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作者:刘芳  来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剧辩证法  应是  所是  悲剧  希望  历史  结构  政治  方法 
描述:论。作为一个悲剧辩证法家,尽管"不是"常常萦绕心中,但是,哥德曼总是坚持说"是",努力实现"应是和所是、悲剧和希望、历史和结构、政治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我们的爱情标本
作者:暂无 来源:长沙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却又力图证明自己是真实的古人,安静地在剧院坐了两个半小时后,我才知道,这不是誓言,是一个古老的爱情标本。
试论《牡丹亭》的语言
作者:于汀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封建礼教  语言  个性化  性格  柳梦梅  人物形象  感染力  感情 
描述:《牡丹亭》的曲文绚烂多彩,说白通俗流畅;于刻划人物、点染景色、抒发感情中,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蕴含着深厚的感情。《牡丹亭》的曲、白,于写人、状物中,显得准确贴切、优美形象、简明通俗、个性化,具有极强
儒商王英皓
作者:章洗 海霞  来源:企业文化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家庭  班子成员  主任  节日  小学  粮库  文人气质  中国传统  个性化  党支部书记 
描述:工作。“正人先正己”,其父母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王英皓正是遵循着“认认真真办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准则,走过一条读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学子之路。
略论五百年中国印章美学思想之变迁(下)
作者:李志坚  来源:美术观察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学思想  百年中国  金石学  印章  金石文字  书法实践  书法理论  审美思想  周亮工  个性化 
描述:说处于一个见识狭隘的历史环境下,见到的印章仅是汉印与元朱文。吾丘衍《学古编》云:“白文印,皆用汉篆”,“朱文印,或用杂体篆。”汉篆,吾丘氏又称印篆,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作者:陈强  来源:新课程(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褒禅山  合作探究  王安石  学习生活  学生交流  精讲点拨  个性化  引导学生  作者 
描述:个性化的解读。
以“情”为帜 率性张扬:论晚明情感美学的现代意义
作者:陈胤瑾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个性自由  李贽  袁宏道  汤显祖  冯梦龙 
描述:明代中叶以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诸人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情感美学思潮,极力推崇人的自然情感,以对抗程朱理学。而在他们的诸多理论和文学创作中都迸发出个性自由解放、自我意识觉醒等具有现代意义的火花,对后世影响深远。
美的张扬和被戕害——看新编京剧《杜十娘》康式昭
作者:康式昭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十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冯梦龙  人文主义思想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戏曲  汤显祖  资本主义萌芽 
描述:美的张扬和被戕害——看新编京剧《杜十娘》康式昭
象山成圣说与儒家革命精神——道德主体性的张扬
作者:苏洁  来源:重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成圣论  革命精神  主体性 
描述: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一说支撑着其整个心学体系,从道德修养而言这实质是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重视人之为人的价值取向,因而造就其"人皆可成圣贤"的成圣观,法圣人变为做圣人,这种气质变化促成儒家革命精神的个体转化,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震撼心灵的爱情:《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艰难爱情
作者:赵彦杰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  比较 
描述:《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重要的爱情剧作。这两部作品都以反封建为主题,但是在悲剧情节、人物塑造和结局安排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