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04)
期刊文章(86)
学位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1)
宗教集要 (11)
地方文献 (5)
红色文化 (4)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43)
2013(3)
2012(18)
2011(29)
2010(10)
2006(4)
2002(5)
1998(2)
1995(3)
1982(1)
按来源分组
齐鲁晚报(5)
法音(3)
旅游(1)
朔方(1)
中国石油报(1)
河南法制报(1)
济南出版社(1)
写作(1)
蚌埠日报(1)
保山日报(1)
计算”应是中关村IT业主攻目标
作者:暂无 来源:中关村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关村  《新华每日电讯》  业主  IT  处理程序  技术博览会  计算能力  汉诺威 
描述:计算”可能会使未来的计算能力像水或电一样被灵活且便宜购买,“你无需拥有自己的发电站或水厂”。
武汉启动计算“黄鹤白云”计划
作者:暂无 来源:世界电信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武汉市  计算    示范项目  中国电信  虚拟技术 
描述:近日,武汉市正式启动计算“黄鹤白云”计划.发布首批计算示范项目,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申报的“中国电信武汉中心”等16个项目为“武汉市黄鹤白云计划第一批计算示范项目”。武汉将在计算领域发力
登高拨与移景换步
作者:管青春 尹品芳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高  《题西林壁》  王安石  飞来峰  诗人  苏轼  感受 
描述:王安石与苏轼这两位宋代大诗人,登山游览时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但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至理名句。吟咏着这两位诗人写的《登飞来峰》与《题西林壁》,我顿觉视觉敞亮,深受启迪。
杨炳:荡胸生层云
作者:马盼盼  来源:走向世界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满目龙飞凤舞,满室墨香绕梁,初入其工作室,感官所及之处,尽是墨的世界。执笔的主人安静地看着桌案前的帖子,若有所思。眉宇间,几分儒雅淡然流露。
巩义慈禅寺五十三峰圣境图研究
作者:孙晓岗  来源:美与时代(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济宗  青龙山  形成发展  曹洞宗  发展史  重要价值  寺院  十七年  佛教发展  碑铭 
描述:禅寺在巩义境内,原始建筑已毁,仅存古碑残碣五十余件,塔碑铭文四十余块,这些文物对于慈禅寺形成发展的记录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和揭示,为研究此寺院的发展史以及佛教在中原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真可谓
意气笔纵横——写在《舒同书法集》问世之际
作者:邵建武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意气笔纵横——写在《舒同书法集》问世之际
舒同舒安书画展在沪揭幕刘耕出席
作者:暂无 来源:文汇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舒同舒安书画展在沪揭幕刘耕出席
抚州采茶戏亟待保护开发:盛光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抚州采茶戏亟待保护开发:盛光
台湾人物系列 辛意:我在台湾讲《论语》
作者:何流  来源:中国报道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台湾  白先勇  人与人  牡丹亭  经典解读  钱穆  母亲  中国文化  人生 
描述:现在很多人都把《论语》等中国经典解读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技巧,从中看到的也都是解决人生困难的技术。所有的理解都只停留在现实实用的人生里,有时还免不了过度通俗,括弧免不了庸俗。
间月澄:杨慈湖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隋金波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杨慈湖  “‘一’  ‘心’  ‘觉’”  陆九渊  阳明学 
描述:之主要哲学概念构成的…一’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杨慈湖思想中诸如“不起意”、“心之精神是谓圣”等理论问题,都可以由这个动态结构得到说明。杨慈湖自幼成长在儒者家庭,乃父杨庭显之“心本清明”、“十百千万,皆本于一”的思想对他影响深刻。在以往的研究中,杨慈湖的思想因他本人与陆象山的师生关系而被认为是“以心为本”的心学。实际上,杨慈湖对心学史上重要人物孟子和陆九渊的思想并非是单纯地继承,他对孟子之思除了“性本善”的观点而外不乏批评之辞;象山答杨慈湖的“本心之问”对杨慈湖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其功用在于确证而不在于启发。并且,慈湖对“心”之本质状态与其发用功能的阐释也远胜过其师陆象山。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以“心学”范畴来解读杨慈湖的思想并不能够完整而清晰地说明杨慈湖思想的整体面貌。在慈湖的话语系统中,他几乎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之与“一”和“觉”等概念一起使用来阐明其思考。概而言之,慈湖的思想主要呈现为一个“‘‘觉…’的动态结构,慈湖在这一结构之中阐释“心”清明无体,澄然无际的特性;世界之本相从根本处而言,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一”;而对世间万物之“一”状态的洞达,便是己“心”之“觉”。整全性的“一”只有在主体之“心”深入其中并且“觉”了以后,才会向我们展示出其各个方面的意义,已“心”之思也因此才获得思考前提和思想成果,此为杨慈湖思想“‘一’—‘心’一‘觉’”的动态结构之梗概内容。通过阅读杨慈湖的著作我们还发现,杨慈湖本人对佛禅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道家思想和道教科仪规范却较为熟悉。慈湖思想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曾一度淹没,到了明代,伴随着阳明学的兴起,因阳明学学者自身解释阳明思想的需要,慈湖之学被重新诠释,慈湖思想也因此获得重登中国思想史舞台的机会,慈湖思想与阳明学之间的关联,应该成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被重新予以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