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8)
报纸(90)
图书(15)
学位论文(13)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78)
地方文献 (49)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宗教集要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43)
2012(45)
2010(10)
2009(19)
2006(16)
2002(11)
1998(13)
1997(9)
1991(7)
1960(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
艺术百家(2)
艺苑(1)
青少年书法(1)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1)
新课程.教师(1)
书城杂志(1)
南风窗(1)
文学遗产(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黄庭坚与“新旧党争”
作者:钱志熙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王安石变法  黄氏  新旧党争  司马光  批评  市易法  政治家  政治观点  苏轼 
描述:“新旧党争”是黄庭坚生活与创作的重要背景。黄庭坚与“党争”的关系,需要弄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黄氏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究竟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是否正确?第二个问题是应该叙理一下黄氏在这场党争中的具体遭遇
“不合时宜”的苏轼
作者:梅桑榆  来源:学习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不合时宜  司马光  王安石  变法派  保守派  神宗  婢女  批评  打击 
描述: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
理念重建
作者:蒋敦鑫  来源:教师博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  批评  高度集中  老师  注意力  理念  王安石  山竹子  风流人物  教育者 
描述:感勃发,联系社会,热情澎湃,课简直成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被感染了,注意力高度集中。
培养听真话的耳朵
作者:李配银 蒋海荣  来源:金秋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精神贿赂  行贿者  王安石  语言  领导者  管仲  批评  板子  责任  观点 
描述:近年来,有关精神贿赂、语言贿赂的文章屡见报端,综观这些文章的观点,都是把板子打在了行贿者身上,批评他们对领导是如何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欺上瞒下。这些行贿者固然可恶,但作为精神贿赂的对象,我们的领导
陈继儒戏曲评本考
作者:朱万曙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继儒  戏曲家  西厢记  戏曲研究  批评  刊刻  玉合记  琵琶  汤显祖  图书馆 
描述:陈继儒(1558—1639)是晚明的名士。他少为高才生,与董玄宰、王辰玉齐名。年未三十取儒衣冠焚弃之,与徐生益孙,结隐于小昆山。据《陈眉公全集》所附年谱,陈继儒焚弃儒生衣冠,是他二十九岁那年。这件事情的怪异意味,立即使陈氏名声大振,再加上他为人重然诺,饶智略,精心深衷,妙得老子
知而不改,不如不知
作者:李恩柱  来源:杂文月刊(选刊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朝  朝廷  宋钦宗  蔡京  批评  言路  太学生  城门  李纲 
描述:朝有的,唐朝未必没有,明朝也不一定撇得清。于是,在下放心大胆抄下一句北宋末年的谣谚。民谣云:"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
经济学与理学之间--朱熹之理学诠释学原则初探
作者:谢晓东  来源:唐都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诠释学  经学诠释  原则  批评  朱子理学  《古文尚书》  朱熹  诠释方法  训诂  陆九渊 
描述:朱子的理论全释学实际上是馆经学诠释与理学诠释为一途。经学全释是基础,理学诠释是核心。朱子的诠释原则受到来自学立场与理学立场两方面的批评
点金成铁(外一篇)
作者:赵丽宏  来源:散文选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蓝印花布  唐人  唐诗  批评  麻纱  欧阳修  名句  中国  春风 
描述: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议政应是一种与胆量无关的事
作者:曹林  来源:协商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批评  政协委员  讲真话  诚信缺失  参政议政  腐败官员  心理障碍  政府部门  两会  老百姓 
描述:了跟没回一样","议
作文的矫正应是心灵的矫正
作者:樊小园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  学生作文  老师  心灵  美好人格  人格教育  文章  批评  教师 
描述:钱理群教授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作文教学从来没有和人格教育分开过(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道德品质)。在完善学生作文的同时,也必定在完善学生的心灵。然而,我遗憾地看到,美好人格正在学生的作文中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