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关于晏殊《破阵子》鉴赏的几个问题
作者:冯小禄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词鉴赏辞典》  《破阵子》  晏殊    文学评论  中国 
描述:这首虽不太为古人重视,却得到了现代人的高度青睐,从沈祖棻《宋词赏析》这样的个人独著,到《唐宋词鉴赏辞典》以及傅庚生、傅光编《百家唐宋词新话》、吴熊和主编《绝妙宋词》等这样的学者合著而流行坊间的选本
小山梦象象浅说
作者:文珍  来源:琼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晏几道    抒情  情感  “梦“  意象 
描述:小山梦象象浅说
从李氏父子到晏氏父子:体的文人化演进初探
作者:杨雪  来源:科教导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煜  晏殊    诗化   
描述:本文选取了李煜父子和晏殊父子,从这两对父子作家的创作中探讨他们对于体的拓展,从而得出体文人化演进的线索及晚唐到北宋词风的嬗变.
闲话觉忘忧:北宋前期中“闲”的艺术探析
作者:赖晓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宋前期    白居易  晏殊  柳永 
描述:的沉寂。对文学的研究固然应该重视代表其最高成就的高潮期,也不应当忽略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本文主要是对宋朝前期中“闲”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作进一步分析。对“闲”字的运用,历代文人皆有雅爱。作为诗歌史上
晏几道、纳兰性德之比较
作者:李睿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纳兰性德    比较研究  文学研究  个性  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  史地位 
描述:晏几道、纳兰性德之比较
《牡丹亭》叙述语法探讨
作者:汪小洋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显在叙事  显在叙事      话语  话语  典故  典故  叙事扩张  叙事扩张 
描述:通过叙述语法这一角度梳理中国古典名剧《牡丹亭》,可以找出剧本在陈最良角色上表现出的显在叙事特征 ,发现“”等作者的话语 ,以及典故的叙事扩张现象 ,从而勾勒出《牡丹亭》的叙事轮廓和中国戏剧叙事
清商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小山  清商  北宋词人  相思怀人  作风格 
描述:清商
——释钱钟书的《诗可以
作者:陆文虎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王安石  韩愈  诗可以  文学主张  作家  戴震  原道  钱钟书  伤痕文学 
描述:先生的《诗可以》,揆其内容,则不啻一篇“原”。
我言秋日胜朝:论晏殊咏秋
作者:唐红卫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文人  文人  咏秋  咏秋 
描述: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失意文人大多借秋天来抒发自己的凄怨之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文人悲秋的传统基调。作为世所共知的太平宰相、盛世词人——晏殊走出了前人的窠臼,他的咏秋无论是节序咏物还是伤时感怀
关于“盘庚之迁,胥者民也”注释的商榷
作者:赵厚安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士大夫  盘庚  迁都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老百姓  初中语文课本  怨恨  注释  朝廷 
描述:种译法是不妥的。试想,不仅仅是朝廷中的士大夫,意思就是说怨恨迁都的,也有朝廷士大夫,只是不限于他们罢了。而前面已说“都是老百姓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当时怨恨迁都的力量,主要来自贵族方面。而“百姓”的概念,在战国以前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