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汤显祖研究的“对话批评”
-
作者:程芸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研究 戏剧文学家 戏曲文学观念 对话式批评 学术范型
-
描述:实为晚辈楷模!
-
吴梅的戏曲批评
-
作者:邓乔彬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梅 戏曲批评 元剧 作品 汤显祖 杂剧 四梦 中国戏曲 香囊 词藻
-
描述:》,亦有戏曲批评的内容。但是,诚如传统诗话、词话一样,清代以前的戏曲批评往往失之过简,令人“点”而难“悟”,尽管有些评论十分精到,但总的说来是不成系统的。 清人姚燮(1805—1864)曾作《今乐考证
-
王思任戏曲批评
-
作者:佘德余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思任 《西厢记》 杜丽娘 《牡丹亭》 王实甫 汤显祖 戏曲批评 人物形象 封建伦理道德 祁彪佳
-
描述: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当时及其
-
批评应是理解与发现
-
作者:安葵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观众 批评家 剧作家 作品 青年学者 李氏 古典名著 戏剧批评 形象感受 剧目
-
描述:欢迎,有的获得很高的奖项,但却受到研究这些名著
-
中国传统史学的批评模式
-
作者:陈剩勇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史学 历史家 司马光 学术性 伦理性 衡评 《通鉴》 王安石 现实政治 历史现象
-
描述:不是从社会的发展、运行和演化中进行历史主义的考察,而是满足于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伦理价值判断,满足于对历史现象的褒贬惩劝,这类衡评应归入伦理道德的价值体系中,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一衡评模式体现了儒教伦理纲常和当朝现实政治的需要。
-
关于苏轼的文学理论批评
-
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1955级 中国文学批评史宋元小组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理论批评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浪漫主义 无为而治 儒家 文学观 佛老思想 消极因素
-
描述:家关心现实、积极入世一面,但也有中庸调和的保守观点;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使自己观察问题比较开朗通达,却又带有严重的消极虚无主义倾向。这些观点在他思想中相互冲突着,又相互渗透、制约、影响着。例如他企图以无为而治来实现政治改革,曾说:“智者所图,贵于无迹。”(《上皇帝书》)“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王者不治夷狄论》)他又企图以超然物外来认识现实,适应现实,曾说:“君子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宝绘堂记》)以及《超然台记》所谓“游于物之外”,以达到“无所往而不乐”;都是具体的表现。他这种思想的社会阶级根源是:在政治改良运动中新旧势力斗争和党派倾轧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苏轼作为一个从中小地主阶级逐渐上升的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当时社会危机,企图改变现状,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比较安定,这是符合他本阶...
-
王安石政治思想及其批评
-
作者:林咏荣 来源:福建学院月刊 年份:193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王安石政治思想及其批评
-
论《牡丹亭》集唐诗对传奇剧剧情的推动
-
作者:任冬青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集句诗 传奇剧 剧情
-
描述:论抒情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真》集唐诗是刻画人物的传神之笔。上场诗主要用来介绍人物,剧中诗往往能表现人物内心。我们可以把集唐诗的作用总结为概括和预示作用。才子佳人传奇集唐诗,较成功的有《玉合记
-
试论明清传奇中的下场集唐诗
-
作者:赵艳喜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下场诗 集唐诗 《牡丹亭》 《长生殿》
-
描述:然而成功的集唐诗却能为剧本增色添彩,《牡丹亭》和《长生殿》就是其中的精华。
-
胡应麟的唐诗体格之辨
-
作者:查清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卷三这样描述唐诗之盛况: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 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 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