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46)
报纸(577)
图书(58)
学位论文(33)
会议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89)
才乡教育 (251)
地方文献 (210)
文化溯源 (103)
地方风物 (29)
非遗保护 (21)
红色文化 (21)
宗教集要 (10)
按年份分组
2014(231)
2011(133)
2009(142)
2008(94)
2006(66)
1998(21)
1994(38)
1990(34)
1986(26)
1984(13)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0)
江西日报(14)
江西方志(12)
戏剧文学(6)
戏曲艺术(4)
求实(1)
中学理科:综合(1)
瞭望(1)
晋中学院学报(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临川一中 我人生的跳板:口述 江西省高考文科状元 李江雁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高低宽窄不一的台阶组成的,虽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明白在母校临川一中的高中三年一定是我一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级台阶。 回首在母校的三年,我收获的不仅是学业上的进步,更多
临川一中被评为“江西十大人民满意学校”:校长饶祥明获“江西
作者:饶礼喜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临川讯 日前,在由省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江西日报社、江西政协新闻网共同主办的首届“江西十大人民满意学校”和“江西十大人民满意校长”评选活动中,临川一中荣获“江西十大人民满意学校”光荣称号,校长饶
教育部派员来抚检查《突发事件应对法》落实情况对临川一中抗甲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晚报记者熊勇陈源茂 晚报讯昨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廖文科带队的检查组来到我市,对我市学校《突发事件应对法》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今年1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两周年,而目前正值新一轮甲流高发期,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对有效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控制、减
双胞胎保送清华难凑学费 17岁的兄弟俩为江西省临川一中学生
作者:暂无 来源:新京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向亲戚朋友借钱。 数理化成绩非常突出 双胞胎兄弟张大峰、张小峰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针镇人,是临川一中理科班学
千古传唱王安石
作者:暂无 来源:东南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百年风雨 忠应庙戏台 史氏聚居地 刚到忠应庙门口,最引人注目的倒是一溜晒着的年糕干。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听到“爆冻米大王”的吆喝声,小孩子们就会异常兴奋地从家里装上一袋米粒、年糕干或玉米粒,到晒场上去爆冻米大王。而多年未见的“大炮”居然又在庙门口邂逅。依旧是神情淡然的老师傅,周围围着一圈望眼欲穿的小孩
千古碎瓷
作者:杜文辉  来源:躬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昭君  毛延寿  王安石  汉元帝  人生  单于  公元前  政治目的  宫女  故事 
描述:我总是认为我很难深入古人。对于王昭君,我看到的只是她身上的瓷釉。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他决心跟汉朝和好成亲,以巩固和发展其政治势力。汉元帝也很乐意用这种方式达到政治目的:招一个上门的单于女婿,岂不快哉!
何中的诗(5首)
作者:何中俊  来源:诗歌月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冻结  历史  僵硬  青草  雪花  中秋  爱人  冰雪  季节  杨柳依依 
描述:何中的诗(5首)
古代书院文化略窥
作者:王建强 伍进平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院文化  古代  教育组织形式  《玉海》  文化史  王应麟  后发展 
描述:的图书,聚徒讲学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1]。
从宋代到明朝的“赣地辉煌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大江周刊(纪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南昌  宋代  文化史  汤显祖  明代  文化名人  华夏文化  文化人  弋阳腔  南戏 
描述:号称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在宋代,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
字说
作者:龚令民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化史  陈寅恪  太阳  许慎  代表  英国人  说文解字  化成  天地人 
描述:如果你问英国人,太阳为什么是sun,他肯定答不上来;同样的问题假如你问中国人,估计只要上过学的都觉得你挺无聊。记得小学一年级刚识字那会,老师就不厌其烦地说,日最初是一个带点的圈,圈代表太阳,点代表太阳中的阴影。后来随着书写介质的变化就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