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与融通:论王安石的儒释调和思想及其影响
-
作者:李方泽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 佛教 王安石 王安石 儒释关系 儒释关系 宋代学术 宋代学术
-
描述:该文认为,宋儒与佛教多有关联,然独有王安石和佛教的关系与众不同.其他理学家都是出入佛老又归宗于儒,而王安石却是终其一生都对佛教有着同情的理解,他不仅不象其他理学家那样排佛,反而主张调和、融通儒释两家
-
一个未被充分理解的文化巨人——在全国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
-
作者:暂无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文化巨人 艺术方法 学术讨论会 充分理解 牡丹亭 南柯记 “现实主义” 汤显祖戏剧 二十世纪
-
描述:一个未被充分理解的文化巨人———在全国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单是这个题目,一听起来,就会使人觉得奇怪,我们不是说汤显祖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吗?我们不是把他和莎士比亚放在同样的地位
-
要更多地和更深地理解生活(评刘绍棠的小说)
-
作者:肖殷 来源:文艺报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要更多地和更深地理解生活(评刘绍棠的小说)
-
理解教材 改进教法──“九义”中国历史教材的教学尝试
-
作者:徐宗海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史教材 新教材 改进教法 理解教材 历史学科 教学尝试 王安石变法 初中历史教学 国情教育 宗法制
-
描述:理解教材 改进教法──“九义”中国历史教材的教学尝试徐宗海人教版“九义”初中历史教材以崭新的编排体例、内容结构、知识范围,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在转变教育
-
首先是艺术的魅力--《啼笑因缘》何以能赢得读者的理解
-
作者:姜振昌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啼笑因缘 沈凤喜 作品 长篇小说 艺术家 读者 思想内容 鸳鸯蝴蝶派 女主人公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描述: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是一部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作品最初在《新闻报》连载时(一九二九年开始,第二年登完),就引起了轰动。为了出书谋利,《新闻报》三位编辑临时组织了“三友书社”,最先争得了版权,书出版后,十分畅销,并先后
-
2006年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荟萃
-
作者:张风兴 来源: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文 中学语文 李商隐 杜甫 陶渊明 苏轼 王安石 句子 表达 文天祥
-
描述:~~
-
要更多地和更深地理解生活(评刘绍棠的小说)(“青枝绿叶”、
-
作者:肖殷 来源:文艺报 年份:195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要更多地和更深地理解生活(评刘绍棠的小说)(“青枝绿叶”、
-
怎样理解投资规模同国力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条客观规
-
作者:郭素娟 来源:理论与实践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怎样理解投资规模同国力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条客观规
-
对李清照《词论》批评晏、欧、苏三家的理解
-
作者:胡学琦 来源: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晏殊 欧阳修 苏轼 文学批评
-
描述:本文分析了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人不程度不等的“以诗为词”现象,论证李清照《词论》中“皆句读不葺之诗耳”是对晏、欧、苏三人的批评,从而否定有的研究者认为清照此语仅是对苏轼一人的批评的结论。
-
“险远”词性辨正——兼谈对一个句子的理解
-
作者:曹权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教学用书》 《游褒禅山记》 句子 辨正 词性 王安石 人教版 翻释
-
描述:“险远”词性辨正——兼谈对一个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