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15)
期刊文章(4414)
会议论文(78)
图书(4)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04)
地方风物 (6)
地方文献 (2)
非遗保护 (1)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2(273)
2009(230)
2005(188)
2002(134)
2000(128)
1998(100)
1996(108)
1990(73)
1989(93)
1985(88)
按来源分组
财经科学(5)
现代领导(5)
经济学文摘(5)
中国老区建设(4)
监督与选择(2)
企业管理(2)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
IT经理世界(1)
新职教(1)
出版参考:新阅读(1)
中国工人的月薪应是多少?
作者:薛涌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人  月薪  中国  劳动力成本  “自由”  新技术  竞争力  企业 
描述:如果企业可以靠"自由"地压低工人的薪水来维持竞争力,这样的企业就会被超低的劳动力成本娇惯坏了,不去考虑提高管理水平和开发新技术,永远在低端产业徘徊
名牌不应是官方封出来的
作者:耀琪  来源:法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世界名牌  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  政府  企业  民众  寻租  贴牌  官方  驰名商标 
描述:据媒体报道,按照《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规定,名牌标志将被陆续禁用,最晚的将于2012年期满。届时,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将走入历史,企业不得继续使用这个产品标志。
信息化工作不应是“门面工程”
作者:雷强 方天培  来源:建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  WTO  建筑业  信息化工作  国际竞争  信息化工具  行业化  综合特征  导向  参与 
描述:信息化工作不应是“门面工程”
改革的根本原则应是民本位原则
作者:暂无 来源:新财经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  政府规制改革  审批制度  规制政策  职能  改革  世贸规则  公民基本权利  民本位  根据 
描述:改革审批制度的目的是促进政府规制职能的转变和保障企业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改革审批制度需要明确政府规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央政府应当根据世贸规则的要求,对政府规制职能的转变和规制政策的调整有一个
社会危害性应是评判“经济犯罪”的主要依据
作者:苏全生  来源:法学杂志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质认识  社会危害性  经济犯罪  主要依据  企业  法律原则  新政策  罪与非罪  双重性质  行为 
描述:法律具有它特定的冷酷性——维护全社会的利益。不是讲要“用足政策”吗,为什么不能“用足法律”?
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应是经济性分权和行政性分权的结合
作者:赵人伟  来源:经济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行政性分权  经济性  地方政府  直接控制  相对独立  企业  国家行政机关  经济活动  经济体制改革  商品生产者 
描述:,看来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指对企业进行直接控制的权力从中央行政机关(条条)的手里转到地方行政机
政府调控的着力点应是抑制行政性重复建设
作者:谢瑞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企业  重复建设  政府调控  市场机制  竞争性领域  市场环境  经营性  行政性  理顺  行政审批 
描述: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规范政府行为、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抑制行政性重复建设,不能简单地靠强化行政审批,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对经营性活动和一般竞争性领域的
消费者研究视野中的世界杯:世界杯营销,谁应是真正消费者?
作者:康俊  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世界杯  目标消费者  个体消费者  营销者  企业  最终消费  消费行为  广告  球迷  直接相关 
描述:世界杯到底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多大影响呢?消费者以世界杯作为消费理由的又有多少呢?世界杯的消费者是谁?消费者包括两类不同的消费实体:个体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个体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是为了他或她自己的
环境税应是新税源而非新财源
作者:马岚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环境税  经济增长模式  税源  财源  消费结构  企业  消费者  违法行为  税率  转变 
描述:环境税应是新税源而非新财源
通用汽车公司破产的警示:劳资双方应是利益共同体
作者:陈晓萍  来源:管理@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利益共同体  劳资双方  公司破产  通用汽车公司  百年历史  公司经营  企业  丰田汽车公司  美国政府  多品牌 
描述:回事?公司创造的价值到底落入了谁的腰包?在公司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究竟谁是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