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提要二则:《象山集》与《春秋繁露义证》
-
作者:唐莹 史达宁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论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研究 陆九渊 中华传统文化 秋繁 元刻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陆象山 古籍 著录 书目提要
-
描述: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
-
“宗朱融陆”:虞集学术思想的基本特色
-
作者:姬沈育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集 虞集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宗朱融陆” “宗朱融陆”
-
描述:虞集在道统上和学统上是继承程朱理学思想的,但他并不完全拘守程朱门户。他曾追随老师吴澄在朱学中吸收若干陆学成分的主张和实践,从而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宗朱融陆的思想倾向。他的这一思想倾向客观上顺应并体现
-
《汤显祖戏曲集》字序对换的双音词初探
-
作者:田照军 肖岚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戏曲集》 《汤显祖戏曲集》 字序对换 字序对换 双音词 双音词
-
描述: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其戏曲作品的语言既融进了六朝词赋、唐诗、宋词典雅绮丽、含蓄蕴藉的风格,同时又保有元代杂剧语言来自口语的自然真切的本色,极具研究价值。在《汤显祖戏曲集》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字序
-
从周与秦之礼法看中国传统“法治”,看中国传统社会礼法之“治”
-
作者:赵薇 来源:商业文化(学术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法家 秦始皇 法治 法治主义
-
描述:,是律,亦是礼,是德,是一个包罗甚广的综合,笔者回顾西周始至秦始皇时期法的发展历程,试论述中国传统特色的"法治"。
-
我市举行2008年“5+2”经济合作市情说明会——王保存致
-
作者:马基随 杨委峰 来源:商丘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我市举行2008年“5+2”经济合作市情说明会——王保存致
-
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是否会诱发“多米诺牌”效应——
-
作者:傅霖 辛明秀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 动物养殖 环境灾害 温室效应 诱发 生产者 决策层 畜牧业
-
描述:上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导致畜禽采食量减少,肌体免疫力低下。此时,各类病原微生物便乘虚而入,给养殖动物的健康造成危害。专家强调指出,温度升高导致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微生物在生长繁殖前必然先经过DNA复制,而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因此,温度升高的结果必然会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突变率升高。各类病原微生物在突变后其一些生理生化特点也将发生改变,如病原体的存活变异、抗药性变异等。发生变异后,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进行扩散,形成新的传染病。或是某种动物病原体(尤其是病毒)与野生或家养动物病原体之间发生基因交换,导致病原体获得保护,从而躲过动物免疫系统的攻击,引起新的传染病。据数据显示,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个/cm2,刚排出的家畜粪便微生...
-
吴炳戏曲研究
-
作者:吴一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炳 情学思想 艺术特征 批判意识
-
描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后人归入临川派,虽然这样的分类并不是完全正确。但深入分析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接受了汤显祖关于“真情”的阐述。吴炳意识到作家一定要将真情实感放入作品中,使得戏曲人物在感情的世界里
-
吴炯的第三条道路
-
作者:鄢建彪 陈倍 来源:华人世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搜索引擎技术 Google 技术架构 技术工作者 信息分享 媒体报道 互联网
-
描述:在信息分享充分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吴炯的资料少之又少,一个技术工作者似乎很难引起舆论的兴趣,他们也为自己的不受干扰而窃喜,他最为人熟知的是,2006年末,媒体报道关于他以雅虎搜索引擎技术对百度
-
吴炳传奇创作论
-
作者:张佳琳 来源:齐鲁艺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炳 吴炳 价值复归 价值复归 传奇本体性 传奇本体性 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
-
描述:明代著名戏剧家吴炳的传奇创作,对汤显祖有着显见的继承与变异。其传奇作品在思想上向传统价值观念复归,与传奇文体特征凸现出内在联系,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
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
作者:吴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唱词 《牡丹亭》唱词 英译 英译 美的再现 美的再现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
-
描述: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美学对译学的意义。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极其重要的领域。笔者认为,运用美学理论来探索文学翻译,意义深远。尤其对于《牡丹亭》唱词这一极美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翻译美学提供了合适的视角,因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原文中的美通过哪些审美品质表现出来,译者如何展现原文中审美品质,使译入语读者充分感受唱词中的美,为本文的研究目标。简而言之,寻找原文的美,挖掘出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作...